叶淇铭:博物馆里的文明之旅
发布时间:2023/11/17 15:40:59博物馆是人类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的宝库,也是展示人类文明的橱窗。我参观过很多博物馆,在那些历史文物的背后,我看到了各个时代的藏品组成的人类文明的画廊。
周末,我与学校读书社的同学,一起参观了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这所博物馆集中展示了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清两代的外国文物,可谓瑰宝无数。一进入这所博物馆,我便感到了一种特殊的庄严、沧桑之感,那是久经历史、有大背景、有故事的文物才能散发出来的,不愧为故宫博物院出来的藏品。
为我们讲解的是位专业而资深的志愿讲解员。她首先为我们介绍的是外国进贡过来的钟表,看着那些做工精美、工艺精湛的西方钟表,我第一次感受到了300多年前欧洲钟表工艺的发达与强盛。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座巨钟——“铜镀金象驮转花钟”,这是鼓浪屿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在18世纪时,它以订制的方式在英国被打造出来。当它转动起来时,那叫一个壮观:这座大钟上的那头大象在美妙的音乐中灵动地甩动起鼻子与尾巴,钟顶的太阳缓缓转动,神圣又美丽。它以东方建筑为模型,融入西方的田园风格,上面的动植物与人物造型都有中国文化的寓意。我不禁陷入沉思,几百年前,能工巧匠们用自己的心血与智慧将东西方的文化元素注入钟表的制作中。这些钟表,已经不单单是生活用品了,而是成为文化的载体,国际交流的桥梁,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志。
老师的讲解脉络清晰,情感丰富,我们仿佛沉浸在外国使臣向清朝官员展示精美钟表的历史画面中。从17世纪意大利传教士率先将钟表带到中国,到各国给中国进贡钟表以展示西方科技的水平。钟表绝不仅仅是外交礼物或奇器,传教士们将机械钟表当作文化输出,将宗教世界观以实物载体的方式介绍给了中国百姓。与此同时,从文艺复兴到工业革命时期的欧洲,钟表和机械也绝不是单一地向着精准化和实用化的方向发展的,相反,直到18世纪晚期,机械钟都仍然是科学家和哲学家思辨“创造论”的重要实体媒介。那时,西方对中国文明的倾慕和觊觎以及中国对西方文明的误读与排斥,也注定了我们必将经历一段落后愚昧终将挨打受虐的近代史。文物背后是历史的真相:一段中华民族沧桑的文明史。
在博物馆里,我见证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这里有开放包容的文明之美,有智慧与技艺的文明创新,有放眼世界的文明探求,也有坎坷沧桑的文明之思。每一件珍贵的历史文物,都记录着中国与世界文明的联结与融合。时不我待,面对全球化的世界,我们要学习古人的智慧,借鉴先人的成果,博采众长,努力把先辈们创造出来的文明,不断地发扬光大。更要以饱满的自信,担负起属于我们的历史使命,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昌盛文明!
(作者通联:福建省厦门外国语学校初一)
推荐理由
指导老师王文莲:“文明”一词的内涵很大,题目解读也是各有千秋。本文作者以大观小,在人类文明的宏大背景下,选取“博物馆里的文明之旅”这个小的切入点来构思文章,写起来就得心应手,感受真实,思考深刻。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展品很多,作者只重点介绍了一件文物展品,而将更多的笔墨用于抒发感受,引申议论,扣题写作。围绕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作者做了很多的历史思考,既见证着西方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冲击,又感受到中国文化与世界文明的接轨与融合,更激起了拥抱中华文明的文化自信。文章层次清晰,表达严谨,思想深邃,立意高远。
特约点评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康秋实老师:千古文章意为高。古人常说“文以意为先,意高则文胜”,就是说文章首要看立意,立意高远,文章才能够卓越飞扬。当初一的小朋友还处于追求中心突出的水平线上,本文的小作者已经做到了立意深刻。本文从文物—文明—历史沧桑—青年使命,层层剖析,深入挖掘,当得起“卓越飞扬”一词。真是令人惊喜。
怎么才能立意深刻呢?小作者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本。
首先是多读勤记。多读不仅指读书,还指读生活这本无字的大书。很多同学平时只顾埋头课本和指定名著,最多再刷一刷习题。殊不知,深刻的思想不会凭空产生,而要从更广阔的天地汲取更丰富的营养。孤陋寡闻者不会有丰富的思想,贫瘠的头脑又怎么能产生深刻的立意呢?再如果小作者像有的同学参观过博物馆后,除了赞叹一句文物琳琅满目,讲解员博学多才,而不能及时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怎么可能把生活化为素材,把素材加工成深刻的文章呢?相比之下,我们要为小作者的“有心”点赞。
其次是深思善联。有的同学思考问题浅尝辄止,不愿深入。他们或许能从文物联想到文明,再赞叹人类文明的璀璨,然后就此搁笔。而小作者却深挖不止,进一步思考了文化背后的历史真相——“西方对中国文明的倾慕和觊觎以及中国对西方文明的误读与排斥”,并号召“担负起属于我们的历史使命,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昌盛文明”。小作者的思维有一个特点,善于从“外”联到“中”,从事物联到精神,从貌似不关己事联到我们的国家我们个人。一句话,初中生如果善于联系家国贴近自我,立意就比同龄人高一大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