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旭泽:团结的力量
发布时间:2024/1/4 13:00:25
俗话说得好:“团结就是力量。”以前我对这句话总是半信半疑,可那一件事让我认同了这句话。
暑假的一天,我正在篮球场打球,这时,旁边的一群人向我走了过来,对我说:“我们3打3还差一个人,5分定胜负,你来吗?”“我来。”我一口答应。
比赛开始了,队长拿到球后一马当先开始进攻,另一名队友为了帮助队长进攻,挡住两个人,队长的眼睛注视着篮筐,奋力一投,我急忙到篮筐下接球,队长没有传给我,他直接上篮,只听见唰的一声,球进了!我们带着进球的喜悦继续进攻,队长再次抢到了球。这时对方有了上一次的经验,把我们队长团团围住。队长一时动弹不得,我们在旁边拼命地喊:“传,传。”不知是队长没听到,还是其他原因。球始终没有传出来。队长不传球导致球被对方抢断,他们箭步冲向篮底,急停、炸球,果断出手,“好一个2分!”我们三个耷拉着脑袋,就像战败的公鸡,心一下跌入了谷底,感觉没有希望了。
看着对方扬眉吐气,我喊了暂停。我学着老师平时教育我们的语气说:“这场比赛大家想赢吗?想赢,大家的力量就要拧成一条绳。大家都唉声叹气,这样的精神面貌怎么会赢?比赛还没有结束,一切皆有可能。赛场上大家要注意互相配合,互相掩护,团结协作。”队友们纷纷点头。
比赛继续,一上场队友像打了鸡血,信心十足。比分渐渐追了上来。对方先发球,我迅速突破,对方正要投篮时,我奋力一跃,将球扣了下来,我看见队长在篮筐边,我便直接投篮,唰的一声,球进了!我们开心极了。随后对方带球连续突破了我和一名队友,我迅速反应过来,向那人冲去,我正要抢球时,对方发现了我,急忙将球传给他的队友。正当我觉得胜利无望时,我的队友却犹如一只猛虎精准地将球拦截了下来,并且向篮筐快速地穿插行进,我也很快地来到了篮筐下。这时对方为了不让我队友投篮,便将他围了起来。我把手举得高高的,向队友示意传球,队友也看向我,他将球用力地抛向我,球划过一道完美的弧线后精准地落在我的手里,对方急忙向我冲来,但为时已晚,我迅速投篮,随着唰的一声,篮球精准无误地落入篮筐中,我们开心地相拥在一起,我们先得到了5分。
这一次我们不仅赢得了比赛,更明白了团结是一种神奇的力量,难怪歌里这样唱:“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
(作者通联:福建省晋江市青阳街道中和中心小学六年级)
推荐理由
指导老师许美丽:小作者立足生活,选取了一个典型的事件,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让读者感受到团结力量的神奇。文章结构清晰,首尾呼应。
特约点评
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教师进修学校谢招敏老师:这是一篇中心明确、选材典型的习作,有几个优点值得肯定。
一是写自己擅长的事,表现自己的生活。小作者紧紧围绕“力量”这一中心,选择“打篮球”这个典型的事例来写。可以看出,小作者是选择自己擅长的事情来写的,他平常就热爱打篮球,平时就是这样打篮球的,所以写起来非常得心应手,这一点从他将篮球比赛的规则、术语都进行了消化,能自然而然地表达可以看出来。小学生习作就要这样,去表现自己真实的生活。否则,写自己陌生的世界,常常会无病呻吟,套话、空话就是这么来的。
二是把事情叙述清楚,做到过程有波折。同样是表现校园生活,选“打篮球”或者其他活动,三言两语就交代完毕的文章,不在少数。这就是一些习作为什么同样是表现真实的生活,却不能吸引读者的原因:叙事的过程被掏空了。解决的对策是要把事情讲清楚,叙事要有波澜。“文似看山不喜平”,如果这场篮球赛打得顺风顺水,轻而易举取胜,会缺少吸引力。相反,先遭遇“滑铁卢”,再吸取教训,然后的“绝地反击”才让人心驰神往。
三是用上生活化语言,给人身临其境感。前二者都具备了,此类习作就基本成功了。但是,如果锦上添花的话,用上接地气的语言,真正打通生活,那就更吸引读者了。本文小作者就做得相当好,如“心一下跌入了谷底”“像打了鸡血”“随着唰的一声”等等,很有代入感。文中引用的那首有名的歌曲《团结就是力量》也很应景,包括歌词,也很生活化。
本文也有缺点。比如,个别词句表达不够准确。文中没有交代是在标准篮球场,还是在少儿篮球场打球。既然没交代,那么读者会默认是标准篮球场。那么,倒数第2自然段的“我奋力一跃,将球扣了下来”一句就有问题,“我”是一个小学生,扣球(扣篮)够得着吗?如果不是“扣篮”的意思,那就应该写“我奋力一跃,将球断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