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方君复:蚕的成长规律

发布时间:2024/1/4 15:15:54
真好,朋友送我一些蚕卵,小巧玲珑的,十分惹人喜爱。我将其装进闲置的文具盒里,每日观察它们的成长规律。
这些蚕卵又小又黄,一粒粒紧挨着,附在一张纸上面,如同小芝麻似的。我盯了它们多日,却不见有啥动静,隐隐有些失望。不承想,一阵春雨过后,它们竟由黄变黑,令我激动得跳了起来。又过了段时间,一条条扭动的小家伙便破壳而出了,刚孵化的蚕宝宝还是黑色的,全身分布着许多细毛。我赶忙拿来一片嫩绿的桑叶放进盒里,这些小东西竟迫不及待地爬了过来,然后毫不犹豫地咀嚼起来,不一会儿工夫,一大片桑叶就被它们蚕食得一干二净啦。
大概十来天后,那些个头较大的蚕宝宝便开始蜕皮了。只见它们把头向上高高昂起,一动不动的,活像一尊尊雕像,即使拿美味的桑叶引诱它们,也毫无反应。过了一会,它们就开始把外层的黑色大衣慢慢地蜕到尾部,接着不停地蠕动,那件乌黑的旧衣裳便被完全褪去了。蜕皮之后的蚕宝宝,食量大增,一天要吃好几片桑叶,个头也成倍成倍地递增。如此这般,经过四次蜕皮,蚕宝宝终于长成了四厘米长的大肥蚕,白白胖胖的,令人爱不释手。自从有了这些小伙伴,我就形影不离地守着它们,就连上学都带着,一会儿摸摸它们那光滑的身体,一会儿又将新鲜的桑叶放在它们嘴边嬉戏。
又过了不久,大蚕的身体开始变得晶莹剔透,原来它们要开始结茧了。大约过了两个晚上,大蚕就结成了一个洁白的椭圆形的茧,把自己围在当中,渐渐地,又变成了一个蛹。约十天后,蛹里的蛾把蛹咬破了一个小口。我仔细地看着蛾宝宝费力地挣扎着,想要破茧而出,好像母亲分娩一样。但其中有一只看不清形状的小生命折腾了半天,还是没有任何进展。又过了一会儿,它好像筋疲力尽,停了下来,没啥动静了。
这时,我决定帮它一把,于是把茧的口子剪大了一些,小蛾终于完全出来了。然而,它并没有像预料中的那样爬动。它战战兢兢地抖动着一对皱巴巴的翅膀,身体也还像一个臃肿的小虫。它始终没有动,更不用说交配了,它就这样死去了。端详着蚕蛾冰冷的尸体,我的眼泪情不自禁地滚了下来。
后来我才知晓,正是我的好心和性急断送了蚕蛾美丽的生命。我耐心地观察了蚕的生长规律,却不尊重它破茧而出那一刻的成长规律,造成了蚕蛾的无辜丧命,真是悔不当初啊!
(作者通联: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第二实验小学五年级)
 
推荐理由
指导老师刘华丽:小作者从生活中取材,题材独特新颖,加上心思细腻,情感表达真挚,形象地描写了养蚕过程中的细致观察,以及好心做坏事的悔恨之情,字里行间读者体会到要尊重规律的道理。文章结尾处以神来之笔点题,使平实的题材深刻化了。
特约点评
福建省尤溪县文公小学卓榕老师:这篇习作讲述了“我”养蚕的经历,记录了蚕从蚕卵到破茧成蝶的生命历程,传达了“我”对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的思考。
文章叙述条理清楚,有清晰的结构。开篇模仿冯骥才《珍珠鸟》一文,一个“真好”引出了小作者对这些小生命的喜爱与期待。接着,按照时间顺序详细描述了蚕的成长过程,对从蚕卵到蚕蛾的变化进行了细致的观察与描写。最后,以自己的反思结尾。
观察细致,描写生动是本文的又一亮点。这些小生命在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变化,被小作者尽收眼底,并且很恰当地形容出它们的样子,又小又黄的蚕卵如同“小芝麻”,昂起头来的蚕宝宝活像“一尊尊雕像”,蚕的外皮是“黑色大衣”“乌黑的旧衣裳”,破茧而出的一刻好似“母亲分娩”……这些描写不仅生动,而且形象。
细腻的情感变化融在了字里行间。初得蚕卵的喜爱与期待,多日不见其动静的隐隐失望,蚕卵由黄变黑时按捺不住的激动,对大肥蚕的爱不释手,期待破茧时的好奇,蚕蛾死去的伤心落泪,这个过程可谓“有喜有忧,有笑有泪”,反映了“我”丰富的内心世界。而“小家伙”“小东西”“小伙伴”“小蛾”等这些自带“童”感词语的运用,更是凸显了“我”对蚕之喜爱。
同样值得称道的是小作者的深思考力。管建刚老师说:“情感,来于内心的敏感;思想,源自内心的思辨。你不思考,只能写出人云亦云的作业,绝对写不出与众不同的作文。”小作者不仅写了亲身经历,更有自己的思考——不尊重自然规律,所以美好的期待破灭。正是有了这种深思考,所以,“芝麻大点”的小事也能作出大文章来。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