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心奕:阳光里的小男孩
发布时间:2024/2/5 10:13:49
闹哄哄的教室里,同学们正在愉快地玩耍。角落里,一个刚转学过来几个星期的小男孩呆呆地坐在窗边的位子上。周围的热闹氛围完全没有感染到他,他只是一直呆呆地看着蓝蓝的天空,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过了一会儿,老师来到了教室。因为暂时还没上课,放下书本后,他便坐在讲台的椅子上环视四周,饶有兴致地看着同学们玩耍。倏然,他发现了那个刚转学过来的小男孩,用手撑着脑袋,无精打采地看着窗外,像是在发呆。男孩就坐在阳光里,但身上那件灰黑色的衣服,仿佛隔绝开了所有的光芒与温度。老师听说过,他本来是乡镇的学生,转来之前成绩名列前茅,但因为不适应新的环境,始终不敢和同学们交流、玩耍。
那节课上,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全班同学都鸦雀无声,认真地思考着……突然,那个小男孩默默地抬起头,像是思考好了。于是老师微笑着,让他站起来回答。小男孩听到点名声后十分吃惊,一时反应不过来。随后,他红着脸,战战兢兢地站了起来,开始小声地回答。讲到一半,小男孩实在紧张得说不出话,只得无助地看着台上的老师。老师扬声鼓励:“加油!刚刚的步骤都很正确,继续往下说!”小男孩深吸一口气,鼓起勇气答完了问题。老师点点头,微笑着对全班同学说:“赵初旭同学很棒,让我们一起用掌声表扬他!”老师的话刚说完,教室里立刻响起了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小男孩怔怔地望着同学们,看到他们眼里如阳光一般的热情,心里感到无比的温暖。他的脸微微红了起来,腼腆地笑了笑,感激地看向老师。老师的脸上带着暖融融的笑意,向他竖起了一个大拇指。就这样,小男孩逐渐解开心中的锁链,开始交朋友,开始在课上积极举手发言。因为坐在窗边,每当发言时,阳光总会洒在他身上。渐渐地,他就像他的名字一样,绽放出越来越灿烂的光芒。
一个微风和煦的下午,老师在办公室里批改周记,改到男孩的本子时,里面一行真挚的话语触动了他的内心:“老师像阳光,温暖、呵护着我这颗小小的嫩芽……”
(作者通联:浙江省嘉兴市秀城实验教育集团钧儒小学五年级)
推荐理由
指导老师喻言:小说体裁重在塑造人物形象。文中“呆呆地”“无精打采”“撑着”“灰黑色”等词,通过神态、动作、外貌,细腻地刻画出了小男孩自卑内向的形象。接下来,一位如阳光般温暖的老师出场,他关心、鼓励那位小男孩回答问题。这样的关怀与爱护,让对方那灰暗的内心重新变得阳光起来。这两位人物的塑造及其与“阳光”意象的契合,不可谓不巧妙。
特约点评
江苏省苏州市平直实验小学章志宁老师:这篇作文有一点艺术性,用的是旁观者的全知视角来写。就是说,作者虽然是一个“局外人”,但无所不知,只要构思的情节符合逻辑,符合可能发生的情况,都可以进行描写和说明。比如文中的小男孩是从乡镇学校转学来的,他在教室里还不大合群。他坐在教室的窗边,在其他同学玩乐时,他孤独地看着窗外的蓝天。上课时,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全班同学鸦雀无声,他思考后抬起了头,老师就请他发言,并热情地鼓励,他就增强了勇气。答完了问题后,老师让全班同学为他鼓掌。有了上面的细节描写之后,文章接下来又有一段概括说明,写这个转学来不久的同学逐渐融入班集体中。
文章的另一个优点是,作者努力从多方面挖掘阳光的含义。比如,先描写那位转学来的同学坐在教室的窗边,课间常常看着蓝天,沐浴着阳光。这时的阳光既指自然界的阳光,又可以说是指教室里充满欢乐的气氛。再比如,老师提了一个思考题后,同学们都陷入沉思的情景中,那个聪明的同学先想出了答案,目光敏锐的老师就请他回答。随后老师说:“赵初旭同学很棒,让我们一起用掌声表扬他!”文中用老师的赞扬中点出那位同学阳光的名字,这样的写法,比一般的说明介绍要自然,要精彩。更精彩的是文章结尾,通过那个男孩在周记中表达的“老师像阳光,温暖、呵护着我这颗小小的嫩芽……”,来赞扬老师的关怀更像阳光一样,这就使得主题进一步升华。
看来,小作者优秀的小说看得不少,而且肯定是深入领会了那些优秀作品的立意与写作手法,所以这篇作文构思得比较精彩圆满。这点值得一些写作文时胡编乱造漏洞百出者揣摩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