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颜芯妮:五里桥之韵

发布时间:2024/3/4 14:36:41
“山顶一片云,桥脚一只船,船顶坐人客,人客真斯文,船咧行,水无痕,南音唱,洞箫吹,我带人客五路云(逛)啊……”耳熟能详的闽南童谣常伴耳边。尽管大千世界的桥如此的美,别样的奇,但是依然不能替代我心中的五里桥。五里桥俨然已成为安海一道亮丽的风景。                        
在金沙城的高楼之上眺望五里桥,它的清秀、伟岸尽收眼底。安平桥,又称西桥、安海桥,因为桥长约5华里,所以又称它为五里桥。它是世界上最长、保存最完整的梁式石桥。五里桥始建于南宋,桥长达2250米,均由花岗石砌成,人们赞它“天下无桥长此桥”。虽然在长远的历史中,五里桥已经经过了多次的修缮,但它仍犹如一条巨龙,连通了晋江安海和南安水头两地,五里之长,延绵不断,确实一眼望不见头。这条一眼望不到头的桥,在反衬着微微波光的湖面上,宛如一道又一道微微律动的音符,舒适安然地伸向着远方。
悠长的历史中值得纪念的不仅仅是桥,其中承载的历史与情感才是真正的宝藏。
七月的黄昏仍旧燥热,阵阵热浪在流连徘徊,却阻挡不了来这里游览的行人们。安平桥的游客向来都是不少的,人们缓步在桥上走着,讨论着属于他们的话题。这样“热闹”的五里桥,又何尝不美呢?尚未移至桥头,坐在夕阳勾勒的黄昏里,吹一缕向晚的凉风,听树叶婆娑着沙沙的声响,望着天边绯红的落日渐渐西沉。透过头顶的树隙,品着这般美景,仍有一抹余温爬上微热的脸庞。细看桥下缓缓的水流,偶尔还有小鱼探出水面透气,波纹一圈圈荡漾开去,飞快地,这小小的漩涡便投影在心里,这便是五里桥别样的“宁静”。
到了傍晚,散步的行人虽然没有变少,但坐在桥上聊天的人更多了。此时的五里桥仿佛透露出悠长历史沉淀留下的温情与善良。傍晚的风还在吹着,暑气消退了许多,这桥头自水面而来的凉爽让人舒适。此时的五里桥俨然已经失去了古时的功能,但它已经完成了从“商行天下”到“善行天下”的转变,犹如隐士般多了几分阅尽尘世者的淡定,述说着仍存的温情,散发着已经浸润入桥根的善良。
漫步于桥上,我不禁思考,这座古桥承载的不仅仅是辉煌且绚烂的过往,更是一段段隐匿在历史长河中的温情与善良的充分体现。
(作者通联: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南林小学四年级)
 
推荐理由
指导老师许丽红:小作者认真观察生活。文章文质优美,像一位老者向我们娓娓诉说着五里桥的宁静之美。从远眺到移步桥上,描绘了不同角度的五里桥,又联想到五里桥承载的厚重历史,让人忍不住想一睹五里桥的风采。
特约点评
福建省安溪县第六小学傅建林老师:桥美如画,文美似诗。小作者观察细致,表达细腻,融情于景,令未到过五里桥的小读者们如临其境,感同身受。作为泉州人,五里桥我是去过的。今天再阅读小作者的文字,不由又回想起几次去五里桥的场景,五里桥的独特和壮观令人难忘。从习作角度而言,文章的结构安排、内容描述及修辞手法的运用都值得我们学习。
文章开头,小作者以一首关于五里桥的闽南童谣切入,形象亲切,先声夺人,一下子把小读者带入五里桥的场景中,仿佛坐在船上,清波荡漾,耳闻南音,心欣欣然,浮想联翩。接着通过对比,点明写作对象——五里桥在小作者心中不可替代的位置,喜爱与赞美之情跃然纸上。
再接着以登高远眺的视角,介绍五里桥的样子、历史及人们活动的场景,体现了五里桥厚重的历史及与人们密切的关系。正如小作者在文中所写的,人们称赞五里桥“天下无桥长此桥”,它如巨龙似音符,壮观而律动,更是人们游览、休闲的好去处。如果文章的前半部分是静态描写的话,那后半部分则是动态描写。有静有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更彰显五里桥的独特魅力。第4自然段读起来让人仿佛在七月黄昏里漫步五里桥,吹凉风,听叶响,观落日,赏游鱼……如此惬意,妙不可言,这归功于小作者表达的技巧——抓住具体景物,运用动作描写,使人产生画面感。
文章最后又回归当下,写出站在五里桥上的沉思,总结全文,点明中心,升华情感,引发读者的思考与丰富想象。几个关键词不由跃入脑中:辉煌、绚烂、温情、善良。是桥,又似人,让人印象深刻,令人心驰神往。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