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致萱:熬一坛百年佛跳墙
发布时间:2024/5/28 11:07:46
有人问,乡味是什么?我说:“那便是一坛温润不争、历久弥香的佛跳墙。”时光熬成的味道,传世百年香。
——题记
记得小时候,每逢过年过节,厨师出身的爸爸总会准备一坛好似庖凤烹龙般的佛跳墙。家人们围坐在圆桌前,欢声笑语,共度佳节。当佛跳墙端上桌时,那浓郁的香气扑鼻而来,让人垂涎欲滴。大家一边品尝美味,一边畅谈家常,温馨的时光,至今难忘。
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
关于佛跳墙的由来,有两个主要的民间故事。
第一个故事发生在清代,据传郑春发将几种珍贵的食材如鲍鱼、海参、鱼唇等聚到一起,加入高汤和福建老酒,文火煨制而成。这道菜香气扑鼻,竟引得隔墙而居的佛祖跨墙来品尝。这道菜因此得名“佛跳墙”。第二个故事则记载于费孝通先生的笔记中,相传一群乞丐在寒冷的冬日里,将能找到的残羹剩菜统统放入锅中炖煮,一家餐馆老板忽闻奇香,遁香发现瓦罐熬制各种食材竟有异香,老板得启悟,以各种原料杂烩于一瓮,配之以酒,并命名为“佛跳墙”。其实,佛跳墙是有史可查的。清代末年,福州官钱局一官员宴请福建布政使周莲,其绍兴籍妻子下厨用精选的鲍、参、翅、肚等在绍兴酒坛里煨炖一菜,取名“福寿全”。周莲品后大赞。后经郑春发“三友斋”改良,成为当时达官贵人,文人墨客聚会必备名菜。有一次,一秀才品尝后随即赋诗:“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于是以“佛跳墙”命名。
入撰山鲜海味多,一釜金汤百种香
福建物产富饶,八闽面山背海,为佛跳墙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原材料。一坛子佛跳墙荟萃海参、 鲍鱼、 鱼翅、 干贝、鱼唇、墨鱼、猪肚、羊肘、海蛏、蹄筋、鸡脯、 鸭脯、鸡肫、鸭肫等,佐以花鲍菇、冬笋、绍酒、冰糖、桂皮、姜片等辅料,多种名贵食材共赴一场百年之约的盛宴,极尽奢华。
炖煮佛跳墙的过程如同一次艺术的旅程。在碧蓝的大海深处,鲍鱼邀约海参同行;在清泉溪边的茅檐下,番鸭与金鸡齐飞;在深山老林里,花菇、冬笋、黄姜邂逅,开始一起寻找诗和远方。肉质鲜嫩的鹅掌,韧性劲道的羊肘,营养丰富的干贝、甲鱼裙……所有的食材经过高厨的精心处理,放入炖盅中,加入高汤中、加入调味料,山珍海味在高汤中且歌且舞,在武火、文火的精妙切换中释放鲜美。经过长时间的炖煮,食材慢慢出汁,清汤熬成金黄,食材的鲜美滋味与高汤的浓郁相互交融,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口感。
佛跳墙上桌时,启坛掀盖,汤汁浓香扑鼻而来,色泽金黄映入眼帘。鲍鱼、海参、鱼翅等名贵海鲜,宛如藏宝图中的宝藏,隐匿在丰富而独特的配料之中。举起雕花双箸,夹上一块细尝深品,鲍鱼的鲜美、蛏子的咸香、竹笋的爽脆、花菇的醇厚……味醇而不腻,软嫩而柔滑。伸出陶瓷小勺,浓汤入口味无穷,海味山珍的交融,味中有味的美妙口感如同过山路十八弯,醉人之处是一声声峰回路转时的惊叹!种种滋味在口中交织成一首味觉的赞歌。
人间至味一坛装, 根根脉脉是乡愁
佛跳墙汇聚天地精华,传承古法技艺,用百年的时光熬制出闽菜的实力担当。作为闽菜中的佼佼者,如今的佛跳墙已成为福州的一张名片,吸引无数游客慕名而来,她以大国佳肴的华丽姿态走出国门、漂洋过海,成为世界各地人们百尝不厌的美食。每当提起佛跳墙,人们定会想起那美丽的海滨城市——福州,而这一坛人间至味,渐渐酝酿成浓厚的家国情思,一饮一啄之间,是乡愁之树根根脉脉都指向的家的方向。
(作者通联:福建省福州树德学校小学部六年级)
推荐理由
指导老师王秀霞:一道佛跳墙让人欲罢不能,这是一道承载着厚重文化和深沉情愫的美。丰富的名贵食材,经过一道道繁杂的工序变成了人间美味,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创造。本文构思精巧,主题的呈现颇有层次,开篇定情,再讲述了有关“佛跳墙”的由来、选用的食材、制作的工艺、色香味等,结尾升华主题,揭示了佛跳墙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家国情思,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一片深情。
特约点评
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教师进修学校邓应钦老师:小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家乡福州的美食——佛跳墙。本文构思新颖,以小标题的形式,分别从佛跳墙的由来、制作过程及色香味、文化内涵和家国情思等方面娓娓道来,字里行间透露着浓浓的乡味乡情。那么,小作者是怎样把心中的美食介绍给大家的呢?
一是突出佛跳墙的历史悠久。文章题目谈及熬一坛“百年”佛跳墙,题记又称佛跳墙是“时光”熬成的味道,传世“百年”香,接着还详细叙述了佛跳墙名字由来的故事。小作者不吝笔墨,突显了家乡美食厚重的文化底蕴。
二是紧扣一个“香”字。“这道菜香气扑鼻,竟引得隔墙而居的佛祖跨墙来品尝”,这就是“佛跳墙”名字的由来。当然,佛跳墙的“香”散布在全文,“历久弥香”“传世百年香”“香气扑鼻”等等,不一而足。
三是食材丰富,口感鲜美。小作者想象丰富,运用拟人,把佛跳墙的炖煮过程写活了,“在碧蓝的大海深处,鲍鱼邀约海参同行;在清泉溪边的茅檐下,番鸭与金鸡齐飞;在深山老林里,花菇、冬笋、黄姜邂逅,开始一起寻找诗和远方”,语言优美,极具画面感;运用比喻,让美食的味道生动有趣,“如同过山路十八弯”“是一声声峰回路转时的惊叹”“交织成一首味觉的赞歌”,语言鲜活,令人耳目一新。
关于佛跳墙由来的两个故事,建议保留第一个,删掉第二个。这样更切合小标题“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突出佛跳墙的“香”,而且与后文“有史可查”的记录“一脉相承”。另外,第二个故事有点小古文的味道,语言风格不统一,而且“残羹剩菜”也没有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