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禹霏:冬日·暖阳·葱饼香
发布时间:2024/5/28 11:14:18
永泰美食众多,且不说名声在外、屡上央视的嵩口三出宴,单论小吃就有嵩口蛋燕、美人糕、水晶饼、盘谷马耳、大洋糟鸡、同安熏鸭、樟城豆干……林林总总不下几十种,而我独爱永泰葱饼。
葱饼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朝。相传,民族英雄戚继光为解决抗倭将士的军粮问题,发明了“光饼”,这种饼抗饿、易储藏,携带方便。后来永泰人民在光饼的基础上又加入了小葱五花肉调制成的饼馅,经过几代制饼人的努力,“光饼”逐渐演变成了永泰的特色小吃——葱饼。
葱饼小巧玲珑,焦黄色的表皮上缀满星星点点的白芝麻。刚出炉的葱饼酥脆无比,用手轻轻一掰,只听“啪”的一声,一股十分浓烈的肉香,交杂着淡淡的葱香扑鼻而来,让人垂涎欲滴。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后,葱香、肉香、芝麻香在嘴里交融环绕,又香又脆,回味无穷。葱饼味美皮脆,制作的食材却极为普通,就是面粉、小葱、五花肉的组合,但其制作工艺堪称精细:足有一揉、二入、三压、四洒、五烤、六候等六道复杂工序。
我曾见过一位老师傅做葱饼:一双巧手如一对白鸟上下翻飞,疾如闪电,不一会儿,面团就被和得松软、筋道,眨眼间,面团又被掐成了一段一段的剂子。紧接着,老师傅又拿出“法宝”擀面杖,把面团剂子用手一压,再用擀面杖把剂子擀成饺子皮样的面饼,然后熟练地拿出小勺子把肉馅和小葱放入面皮里,最后像包包子一样一点点收口,用手压扁后擀成饼坯,一个个葱饼坯子就在巧手之下诞生了。铺上白芝麻,洒上一层清水,葱饼坯子就被送进了热气腾腾的烤炉。老师傅用手试了试热度,将葱饼坯子一个个贴在壁上,一股热气“噌”地一下冒上来,葱饼在火炉中脱水、降解。十几分钟后一股肉香混合着葱花的香味便在空气中氤氲开来。老师傅一手拿着小棍子,一手拿着盆,熟练地将葱饼一个个勾进盆里,而我的脚也像被葱饼勾住似的,久久不肯离开。
岁月更迭,通过一代代饼匠师傅不断创新,如今葱饼的口味也更加丰富,有酸菜饼、笋干饼、葱饼夹肉等。
冬日的暖阳穿窗而入,耳畔传来熟悉的“葱饼夹肉,葱饼夹肉……”的叫卖声,我仿佛闻到葱饼诱人的香味,一股温暖自心底骤然升腾。
(作者通联:福建省永泰县实验小学五年级)
推荐理由
指导老师范霞:小作者先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葱饼的形、色、香、味,再运用一系列细节描写有条理地、具体地介绍了制作葱饼的过程,揭示了主旨:葱饼虽小,却是一代又一代制饼人精益求精、执着追求的成果。最后在篇末处点题:在冬日的暖阳下品味美食,享受简单平凡而又幸福的生活,余韵悠长,令人沉醉其间。
特约点评
福建省寿宁县鳌阳小学刘成敬老师:小作者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永泰葱饼,内容具体,语言表达准确生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内容先后的安排方面说,条理清晰,错落有致。开篇从家乡的美食说起,先列举永泰有代表性的美食,再点明自己独爱永泰葱饼,自然地引入话题;接着写葱饼的历史和演变过程;再接着叙述了葱饼又香又脆的口感、令人回味无穷的味道;然后详细地叙述葱饼的制作方法和制作过程;最后在冬日暖阳的叫卖声中,感受生活的温暖。
从详略叙述的取舍方面说,有详有略,独具匠心。纵观全文,小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叙述葱饼的制作过程。先说食材极为普通,就是面粉、小葱、五花肉的组合。再写老师傅制作葱饼的过程。和好面团、掐成剂子、擀成面饼、放入肉馅小葱、压成饼坯、铺芝麻、洒清水、送进烤炉、贴上炉壁、拨到盆里,每道工序、各个环节,叙述清楚,有声有色,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如此细腻的描写,增进了人们对葱饼的了解,如此安排详略有序,值得学习。
另外,对拟题上提个小建议。题目比较独特,也富有诗意,但“冬日”“暖阳”在文中的表述是在文末,意在点题并增添画面感,在题目中可不必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