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诗涵:泉州肉粽
发布时间:2024/5/28 12:00:36
“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转眼间又到了粽香四溢的时候。
记忆里的端午,是伴随着粽香的。
晨光熹微,天际泛出了鱼肚白,几缕阳光从云间流溢下来,为万物镀上了碎金。端午的香先是粽叶的清香,墨绿的粽叶有可爱的形状和清爽的气味,奶奶将叶子杂乱地铺在盆里,一壶热水浇下,水汽升起,裹挟着袅袅清香。
那泡了一夜的米,一粒粒透亮饱满,仿佛一个个粉雕玉砌的小娃娃,手在水中轻拨,荡起层层涟漪。奶奶端坐在桌前,将青翠欲滴的粽叶错落着搭好,轻轻一弯,便弯出一个小小的圆锥,抓起一把米撒上,捏几颗虾仁干点缀其间,再夹上一块肉,放入蛋黄、干贝,再一撮米盖上,奶奶的手捏紧粽叶,一根绳子绕过,紧紧缠上几圈,便成了一个精巧的粽子。我接过来看,甚是喜欢,便尝试包一个,铺粽叶,弯圆锥,放食材,却总是捏不紧粽叶,我气馁了,想放弃。奶奶用粗糙的大手抚摸着我的头,感慨:“现在的年轻人啊,都不愿意包粽子啦,甚至都不吃传统的粽子了,却吃起了超市里那五花八门的粽子,可这又有什么意义呢?可惜啊……”是啊,传统文化的延续,需要坚毅和热爱,责任和担当,我们手中的粽子,不仅仅是一样美食,更是前辈给我们留下的无价之宝。
“咕噜,咕噜……”粽香弥漫了厨房,咬一口,油汁裹着的糯米涌进口腔,香气扑面而来,粽子咬过的一角留着一根根黏黏的油丝,露出了一块红润鲜亮的肉,折射出油光,又是一口,肉的汁水在舌间爆发,香甜松软,入口即化,带来灵魂的颤动。
这美味的肉粽是我的家乡福建泉州传统的小吃,选料讲究,配料多样,制作精细,历史悠久,味道香甜,油润不腻,色泽红黄闪亮,以独有的风味,享誉海内外。
“插艾叶,戴香囊,龙舟下水喜洋洋……”远处又传来孩子欢快的童谣声,我又想起了故乡的粽子……
(作者通联:福建省晋江市第三实验小学六年级)
推荐理由
指导老师黄带娣:“民以食为天。”小作者从几个角度出发,介绍了泉州肉粽的制作材料和过程,由表及里,层层深入,条理清晰,语言朴实,把闽南肉粽的特点表现了出来,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肉粽的无比喜爱和自豪。读起来特别亲切,令人回味无穷。
特约点评
福建省闽侯县甘蔗小学学区张依芳老师:粽子是中国传统美食,制作方法大同小异,但地域不同,品种也有不同。小作者以细腻的笔触介绍了泉州粽子制作过程,条理清晰,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粽子的喜爱之情。
首先,文章的表达顺序条理清晰。作者以回忆的方式切入,介绍了泉州粽子的制作过程和它的美味特色,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粽子的喜爱,行文自然,情感真实。
其次,语言丰富,形成特色。文章有时大量运用描述性的语言,描写了粽叶、米的样子、香味,作者生动形象的描述,仿佛把读者带到了包粽子的现场,读者如身临其境,切实感受到包粽子的乐趣;有时又用很精练的语言介绍包粽子的过程,如铺粽叶,弯圆锥,放食材,连续的动作描写给人一气呵成的感受,同样写出了包粽子的乐趣。
第三,叙事抒情融合巧妙。本文不仅回忆了包粽子、品粽子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引发读者对中国传统美食文化的重视和思考。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迁入城市生活,传统美食文化随着城镇化正在逐渐地淡化,奶奶的感慨引发了作者对传统美食文化传承的思考,体现了新时代少年的时代担当,叙事抒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得文章的意蕴丰富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