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晨:忘不了,那桑梓的味道
发布时间:2024/5/28 15:17:12
“荔城无处不荔枝,金覆平畴碧覆堤。围海作田三季熟,堵溪成库四时宜……”(《途次莆田》)
我的故乡莆田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不细数那千年的遗韵,戏曲婉转,唇齿轻启;也不说道那独特的风俗,奇艺频现,红火热闹;单挑那繁多的特色小吃来叙,就颇觉琳琅满目、眼前一亮了。
走过山岚人海,走过人间烟火,唯有莆田的美食能将一身的疲惫与愁思予以最妥帖的抚慰。
驱车回到老家,外婆就赶忙张罗着给儿孙们置办美味饭菜。我静默于一旁,望着她熟稔地将珠蛎洗净,磕鸭蛋,“嚓嚓”地切着带着晨露的翠绿蒜苗,将金黄的蛋液、地瓜粉、滑溜的珠蛎、切碎的蒜苗一股脑地拌匀。起锅倒油之间,蛋液杂烩如急泻的飞瀑般横流而下,“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吱”一声后,外婆又拾掇起铁锅左右摇摆,让蒸桑拿般的珠蛎顺势铺匀成一张标致的饼形,锅铲翻面,撒上盐粒,逐步成型的海蛎饼氤氲出淡淡的鲜香,勾得人馋虫欲出。
掀盖关火间,袅袅热气幽幽升起。执箸轻扯那新出炉的海蛎煎,香油隐隐冒出,软糯的蛎肉极易撕扯,如漾开的波纹一般自然地分离,猛咬一口,汗水四溢,鼻尖熏着那温存的热气,口中味蕾悄然绽放,先是酥脆可口、色泽诱人的外皮,再是细腻绵软的海蛎,夹杂着一丝海鲜的温润,配上蒜苗的甘美,如同含着一枚小暖炉,从口腔到胃,到被冬日冰封已久的全身。
外婆倚在小板凳上,用纸巾拭着额间的细汗,红扑扑的双颊上带着亲切的笑颜,操着莆仙味儿浓郁的方言问我:“囡囡,好吃吗?要不要再夹一筷啊?”
“够味儿,再来一张!外婆手艺真好!”我一面咀嚼着齿间的甜蜜,一面欣然应允。
当晚,华灯初上之时,携同家人来到莆田的街头巷尾。端详着玻璃窗内的家长里短,有的小孩儿初尝扁食滋味,小嘴儿咧开,一旁的母亲低首抹去稚子嘴边滴落的汤汁;有的举着热乎的煎包,站在避风一处,痴望着车水马龙与人间烟火……咕嘟嘟的,又沸开了,鼻尖又萦绕着絮絮缕缕的香,是那兴化炒米粉,还是紫菜焖饭,抑或莆仙豆丸呢?
关于我的家乡——莆田,纸短情长,最无可遗忘的,是舌尖上的乡愁。它是亲情的纯氧,传达了祖辈对小辈无微不至的爱与关怀;它是人间的烟火气,流露出闽南人生活的富足与希望;它是莆田人对“根”的执着追求,呈现的是“儿女”对故土深沉的爱。
家乡莆田特色小吃,摊开来是每一位卜居在栋栋小楼之陬的人充实美好的生活,拢起来是这荔林姣好时光里最具美感的人间。
(作者通联: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拱辰中心小学六年级)
推荐理由
指导老师彭丽莉:小作者通过细腻生动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一幅温馨美好的画面,那画面里有家人的陪伴,有家乡美食的点缀,仿佛让人置身于那烟火气当中,久久回味。读完这篇文章,也让人不禁感受到小作者语文功底的深厚,全文紧扣主题,情感真挚深厚,浓浓的家乡味,深深的家乡情,那是一份从心底表达出来的热爱,值得一读!
特约点评
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岚城乡中心小学施云老师:美食的魅力不仅在于其美味可口,更在于其背后故乡的味道。素有“海滨邹鲁”美誉的莆田,其美食中既有大海食材的鲜香,又有山野之味的醇美。本文作者通过外婆为回到老家的孩儿们做莆田美食——海蛎饼一事,传递着满满的亲情和家的温暖,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式文化,无论脚步走多远,故乡的味道依然熟悉。
本文最值得借鉴之处在于小作者成功地运用托物抒情法。文章借助外婆做莆田美食——海蛎饼来抒写亲情、抒写乡情,是一种托物抒情的方法。运用一系列的动作、神态、场景、语言描写等,刻画了外婆准备食材、做美食、操着莆仙味儿浓郁的方言问我的亲昵话语等细节,让这道融入了地域特色的菜肴饱含着浓郁的情感。在锅碗瓢盆中,他们在同一屋檐下生火、做饭,传递的不仅是一份味蕾的愉悦,还是每个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亲情。华灯初上,小作者和家人走在莆田的街头巷尾,观察着玻璃窗内人们品味道道家乡特色小吃的场景,许多饮食和文化紧密相连,它们似乎在诉说着故事,展示着风俗,传递着情感。作者写:“它是亲情的纯氧……呈现的是‘儿女’对故土深沉的爱。”在一次次的成长、别离、团聚中,人的一生都走在回家的路上,因为那是永远牵绊在记忆深处的故乡,此时乡情呼之欲出。结尾处抒情性文字,也紧扣文题,首尾呼应,增强了意蕴,强化了主旨。文中处处可见小作者驾驭语言的功底和丰富的知识积累,写得绘声绘色。
文中有一些细节值得商榷。如第4自然段中“逐步成型的海蛎饼氤氲出淡淡的鲜香”与第5自然段中“执箸轻扯那新出炉的海蛎煎”,对美食的称呼不一致,应统一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