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滢:再次遇见,那一份碗糕
发布时间:2024/5/28 15:39:15
约莫早上八九点,阳光懒洋洋地透过窗户洒在地板上,海风夹带着海洋的咸鲜气息在房中荡漾开来。
“卖碗糕喽……”爽朗而熟悉的叫卖声在小巷中响起,我内心一阵激动:好久没听见了,自打去了县城读书后,只有在节假日才回来老家,许久没听见了这熟悉的声音。
我冲下楼,打开门,顾不得鞋还没穿好,喊了一声:“姨,等一下!”
“是你呀,还是一碗碗糕,多加红糖?”
“嗯,姨,你记忆力真好。”我腼腆地笑笑,脸上晕开一圈红晕,环顾四周,心中纳闷不已,在我的印象里,卖碗糕阿姨的摊子旁总是很热闹。记忆中的一幅画卷在我眼前展开:
晨光氤氲,似水流淌。一个穿着干净利落总喜欢梳长辫子的中年女人踩着三轮车停在人来人往的巷子口。车上摆着一蒸笼白白胖胖的碗糕,轻盈而饱满,像一朵朵盛开的花,细嫩中透着淡淡的米香。村里的老人总爱三五成群坐在她身后的石条凳上聊天,顺便照顾下生意。几个还没上幼儿园的小孩像小尾巴似的总爱跟着奶奶在一旁玩耍,也总能乐滋滋地吃上几口碗糕。生意好时,阿姨忙不过来,几位邻居家的阿姨也会帮忙拌碗糕。大人们说说笑笑,孩子们打打闹闹,好不热闹。
可是,现在,人呢?卖碗糕的阿姨仿佛猜透了我心思:“现在好多人都搬去县城读书了,前几年你隔壁的林叔移民到美国去了,你们这些孩子也都长大了,有自己要忙的事喽。”阿姨叹了口气,怅然若失。
“姨,您平时什么时候过来摆摊?”
“现在这几年没什么人买,我也很少做了,只有遇到这样的长假,我才做一些拿出来卖。现在的孩子都喜欢买学校门口的那些棉花糖、辣条什么的,高油高糖,还含色素,都不怎么健康……”在阿姨的念叨声中,一份碗糕已经装好了,并被贴心地撒上了红糖,在碗中划了几下,切成了小块。
我用竹签挑起一块,送入口中,温热且Q弹筋道,软糯的糕香四溢,伴着香甜的红糖,这就是那久违的熟悉的味道,让离开老家后的我心心念念了许久的味道。如今,再一次遇见,心中却多了一丝落寞。
这碗糕,或许是太平凡了,没有棉花糖那般为现在的大人小孩所喜爱,也没有辣条的香辣带劲,但正是这一份淡淡的米香中蕴含了一种老家的乡愁,正是这一份接地气的淳朴的乡愁中承载了一份美好回忆。
时代的浪潮在冲刷着生活:人们犹如在沙子上画画,但无论多么繁复华美的花纹,最终还是会被一阵浪花带走,埋没在时间的潮流中。但总有那一份家乡的味道,如沙滩上的礁石,古朴而倔强,潮水会为它刻下独特的印记,谁无法撼动它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感谢再次遇见,那一份碗糕。
(作者通联:福建省连江县第三实验小学六年级)
推荐理由
指导老师吴苏芳:本文的“遇见”是久违的碗糕,语言优美,是一篇好文章。可学习的地方很多:首先就选材而言,本文选择了当下一个个家庭因为孩子求学而迁徙的现实,小作者正是其中一员,因此虽然小小年纪,但也对家乡有了一份隐秘而又稚嫩的游子情怀,而对于孩子来说最纯真的乡愁当属家乡的美食。因此,本文的素材既真实而又新颖独特;其次从描写手法上看,作者善于运用环境、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多种方法刻画人物形象,不仅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更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再者,从文章主题的表现上看,作者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从再次遇见家乡的一份小吃入手,表现人们对家乡的怀念,以及乡亲间如本土美食一样淳朴的情怀。
特约点评
福建省福清市城关小学第四校区陈玮老师:这篇习作中,小作者以碗糕为线索,织就了一幅充满情感色彩的故乡画卷。每一句话语,每一个细节,都如同精心雕琢的宝石,闪耀着记忆的光芒。习作不仅是对过往时光的追忆,更是对不变情感的歌颂。它让我们相信,无论世界如何变迁,那些深藏在心底的家乡记忆和情感,都如星辰般永恒,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本篇习作有以下“闪光点”:
一是细腻的语言描写。本文以其散文诗般的语言,细腻地表达了小作者对故乡的深情怀念。习作中的句子“阳光懒洋洋地透过窗户洒在地板上”,不仅描绘了一个宁静的早上,更隐喻了时间的流逝和记忆的温暖。
二是生动的环境描写。小作者通过环境描写,如“海风夹带着海洋的咸鲜气息在房中荡漾开来”,巧妙地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感官体验的场景,增强了习作的代入感与沉浸感。
三是情感与记忆的交织。小作者对碗糕的回忆不仅是通过食物描述的,还通过与卖碗糕阿姨的对话,展现了对故乡人事的深切怀念。这种情感的细腻表达,是对故乡记忆的一种深情致敬。
四是对比与时光的流转。习作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的不同场景,如“过去热闹的场景与如今的冷清”,不仅展现了时光的流转,也反映了小作者对逝去时光的感慨。
五是食物与文化的寓意。在时代的洪流中,许多事物会消逝,但小作者通过碗糕这一具体而微的元素,表达碗糕在文中不仅是食物,还承载着家乡的味道和乡亲的情谊,是小作者情感的寄托,也是文化记忆的载体。
总之,这篇习作是对故乡深情的赞美,也是对生命中不可磨灭记忆的颂扬,它激励我们珍惜并传承那些珍贵的文化和情感遗产,让它们在时间的长河中继续发光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