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吴忠志、王建华:南宋爱国诗人谢翱的家世与功业

发布时间:2014/12/15 10:41:13

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的南宋爱国诗人谢翱,由于他对故国的执著情感,在他47年的人生旅程中.不但多次用行动表达了他对国家危亡的关切和对民族压迫的反抗,并将它溶化在用血泪和墨写成的诗文中。这里主要探讨他的家世与功业。

关于谢翱的家世.被公认为是研究谢翱第一手资料的方凤撰的《谢君皋羽行状》(简称《行状》或状)所记是:“福之长溪人,后徙建之浦城。曾祖景晖,祖嘉,至其父钥以《春秋学》为妇翁缪正字烈所器重,……君世业,弱冠已有声。”这一记载,与吴谦撰《谢君皋羽圹志》(简称《圹志》或志)基本一致。方凤对澍翱的家世所以了如指掌,是因为他掌握有他的江源讲经社与谢翱的汐社合并时,谢翱及其成员按照宋例如实填写的《家状》(即所谓“集同姓字、年爵、居里”①者),于是所写谢翱的家世,与现存南宋宝祐四年《登科录》相对照几无两样,这就更加证明状、志所载史实的翔实、准确,是不容置疑的。

谢翱是参加过进士考试的,又是“必欲中古人绳墨”②者。汐社以复宋为宗旨,规章必遵宋例。根据状、志所载,从宝袼《登科录》本贯在乡里者,写县、里名,在县治者,仅写县名的实例看,谢翱“长溪人”的长溪,显然就在县治(今霞浦县松城镇,下同)。长溪县治,不仅是谢翱的祖籍地,也是谢翱的出生地。这从明万历《福宁州志》和清乾隆二年《福建通志》,都只载谢翱宅在县治“后街”一处和宋《三山志•科名)载谢翱外祖、嘉熙二年(1238年)进士缪烈系“贯开封府,居长溪”,均可得到印证。正因如此,所以明初主修《元史》的宋濂撰《谢翱传》(下称《传》),与之后的浙江、福建通志,杭州、严州府志,桐庐、浦江、浦城县志和《新元史》谢翱传,都称翱为“长溪人”。

清徐沁《谢翱年谱》(简称徐谱),张潮《谢翱年谱》(简称张谱)皆说谢翱“世居福州长溪”。其“世居”二字,近年霞浦谢翱研究会已从本县漈源会稽郡《谢氏宗谱》发现的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三山谢共撰《谢氏族谱后序》(下称《后序》)提及被认为是谢翱七世祖的谢邦彦至其曾孙、玄孙迁长溪县治事,及同郡《宗谱》所载有关资料与《三山志》等志书相印证后予以确认。《三山志•科名》载:谢邦彦为建炎二年(1128年)进士,长溪人,终浙西提刑。《后序》所载仪一字之差,除外还增以:谢邦彦“诗集犹存”,“有曾孙字克仁者,其子景芳,……今屋在坊。”将其与同郡《宗谱》所载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谱序和所列《世系》相联系,可明显看到,一世谢彦时(五代闽国致仕官员)于北宋初(约960年)即定居今霞浦县柏洋乡谢墩村,四世四兄弟,其中一迁附近      源(今柏洋乡柘头)村,一迁南乡霞浦(今溪南镇骰腿湖,民国县志作“宅里湖”)村。迁霞浦村者,至其孙(六世)出了个“提刑官”,再传至九世克仁,又带其子景芳(十世。按:当地方言,芳与晕同音;晕与晖则字划相同,于是研究者认为景芳即谢翱曾祖景晖)转迁县治,元至元十九年屋犹“在坊”。另在“宋间”,又有十二世谢锡、谢铤兄弟,从漈源迁居霞塘(今属溪南镇)。锡、铤均单字名.并都为金字旁,与翱父谢钥之名相近。谢翱因随父“后徙浦城”,其与父名虽未上《谱》,但世系行第可证。据此,以定居今霞浦县境的始祖彦时算至谢翱,已为十三世,即以迁居县治的克仁(九世)算至谢翱,也历经五世。其“世居长溪”,自无庸置疑。

谢翱“后徙建之浦城”,与其七世祖谢邦彦曾知浦城县(清《福宁府志•选举志•进士》载其“传见建宁《名宦》”)也有一定联系。现在,谢翱为谢邦彦七世孙一节,已为他在粤东和海外的众多子孙所认同。历史上有说谢翱是“延平人”、“建宁人”、“粤人”、“福安人”等均为一时误会或附会,《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3年第6期载《谢翱生平新探》及《霞浦文史资料》1995年《纪念谢翱逝世七百周年专辑》载《谢翱籍贯“长溪是沿用旧称”之说不可信》等文.均已针对阐明,此不赘述。而景近有人将曾误作“福安穆阳人”的谢翱又改至“晓阳”,认为晓阳是穆阳里管辖下的一个村落,旧志所误载的“穆阳人”,实即“晓阳人”之说。经查旧志:南宋《三山志•叙县》,在长溪县属的今福安境内只载“缪洋”,而无“穆阳”之称,更未见“晓阳”之名。缪洋属永乐乡钦德里;明《福宁州志•版图》载福安有“晓洋”,也有“穆洋”。但晓洋属“福安乡乎溪里下十都”,穆洋属“用儒乡钦德里十八都”,两村既不同“乡”、不同“里”,又不同“都”。就连清光绪《福安县志》,也未见有所谓“穆阳里”统辖晓阳村之实。

对于《春秋》学的研究,应是谢翱继承其父谢钥及外祖缪烈的家学。而这在当时实为长溪县治的一种学术风气。据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魏了翁《鹤山集•孙和卿墓志)、《宋史•高闶传》和明《八闽通志》等记载,自绍兴六年(1136年),以“精《春秋》学”的师古《师维藩)在长溪治东赤岸讲学之后,长溪县治研究《春秋》学者便代不乏人。翱父谢钥六世祖邦彦官终提刑,又是诗人,家中藏书当也不少。缪烈以一客户寓居长溪,其研究《春秋》学自离不开向私人借书,谢钥以《春秋》学为缪烈“所器重”,乃至将女配之,正是以书为媒的结果。谢翱从小受过良好教育,他继承家学,刚满16岁(民国《霞浦县志•礼俗志》:“古者,男子二十始行冠礼,霞俗于十六岁时行之。”)就已有声望。

谢翱的功业,突出表现在爱国实践与诗文创作两方面。

谢翱生于南宋淳祐九年(1249年),17岁随父赴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参加当年举行的进士考试,落第后,即针对朝廷偏安腐败、无所作为的现实,转而采辑宋代开国史事、轶闻和乐曲,于咸淳三年,将所创作的《宋铙歌鼓吹曲》12篇、《宋骑吹曲》10篇呈送太常寺供乐工习用,冀图唤醒朝廷,重整开国雄风。这是谢翱实践爱国思想的首次行动。

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宋都临安为元军占领,谢翱闻讯即从泉州、漳州一带返回寓居地浦城组训乡兵。同年五月,益王赵是立于福州,改元“景炎’,升福州为福安府。七月,文天祥以枢密使,同都督开府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市)招兵勤王,谢翱深受鼓舞,“倾家资,率乡兵数百人赴难”③,被任命为“咨事参军”④,终在国家危亡关头,施展自己的抱负,再次将自己的爱国思想付诸实践。其后一年,随文部转战闽、赣、粤诸州、县。在此期问,他倾心协助文天祥料理军务,一时“声动梁楚间”。⑤景炎二年(1277年)八月,在元将李恒率部穷追下,谢翱受命赴粤筹建抗元保宋的最后基地,与文天祥相别于江西赣江西源的章水岸边。随率兵携妻辗转至粤东,在潮阳发动乡民,组织义军,而以形势险峻,战事频繁,未及与文天祥会师。⑥祥兴元年(1278年)十一月,文天祥潮阳军溃,紧急转移,谢翱遁避事先寄寓妻及幼子的白土村。次年二月十六日,就在元军严密监控下,犹组织村民在海滨夜庆宋的“长春节”。⑦

祥兴二年(元至元十六年)三月,谢翱所在白土村被元军夷平后,将妻儿托付海门村一农家,⑧便带“于军中购得一予”⑧同到浦城,“相与竭力生产”⑩,嗣因“徭役繁兴,不堪迫辱”⑾.飞于当年冬愤而出游雨浙.他一到浙东地区,就纠集宋遗民组织“汐礼”,以会文为名,形成一股与元对抗的“暗潮”力量。⑿次年,谢翱和王英孙共同参与策划,由唐珏出面组织掩埋宋陵骸骨的活动⒀,这既是“汐祉”成员为实现“抗元复宋”宗旨而采取的首次实际行动。也是谢翱以另一种方式表达其爱国思想的实践。

1283年1月,文天祥被害以后,谢翱面对元的残酷统治,不得不暂时将他的爱国思想深藏于胸臆之中.但仍不时有所表露:一是于1283年、1286年、1288年、1291年,曾四次

哭祭文天祥。尤其于西台哭奠的最后一次,“何其情之悲也!”⒁除哭文天祥外,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谢枋得不屈而死,他闻讯也以诗哭之⒂;二是多次访问宋遗民,调查往事,为忠臣义士立传作赞以传世;三是念念不忘抗元复宋地下组织的“汐社”同志。作《许剑录》,拟为“同好名氏筑亭立石”⒃。就在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汐社与江源讲经社合并之后,仍频与汐社成员联络,直至生命垂危时还到婺州、建德两路“寻汐社旧盟”。

谢翱创作的诗文,吴谦记:“有诗八卷,文二十卷”,⒄方凤记为:“在者《手录诗》六卷、《杂文》五卷、《唐补传》一卷、《南史赞》一卷、《楚辞等芳草图谱》一卷、《宋铙歌鼓吹曲》、《骑吹曲》各一卷、《睦州山水人物古迹记》一卷、《浦阳先民传》一卷、《东坡夜雨句图》一卷、《浙东西游录》九卷。《春秋左氏续辨》、《历代诗谱》未脱稿,选《唐韦、柳诸家》及《东都五体》在集外。”⒅方凤所记与吴谦所载。只是详略不同,已脱稿诗文的卷数完全一致。可以认定:《行状》所记已脱稿和未脱稿两部分,即是谢翱临终交代托付方凤、吴思齐文稿清单。这是最原始的谢翱诗文创作遗稿篇目资料,但仅是谢翱编《唏发集》及部分署有篇名的诗文,并非他一生的全部创作。即此,因方、吴二人接受遗稿后未曾付印,后来又散佚不少。明代以后经多家整理出版,也无法见其全貌。

然而,就从这些不全的版本,人们依然可以看出谢翱诗文的体裁、内容、风格,给予很高的评价。吴谦在《圹志》中称他“凡所著述,欲直追古人。不务谐一世,意所不顾,万夫莫回也。”元任士林说他:“所为歌诗,其称小,其指大,其辞隐,其义显,有风人之余,类唐人之卓卓者。”其文“尤善叙事,有良史材。⒆吴莱赞其早期作品《宋铙歌鼓吹曲》、《骑吹曲》“文句辉煌、音韵雄壮,如使人亲在短箫鼓吹间,……今翱又拟夫(柳)宗元者也。”⒇明杨慎以为:“谢翱《唏发集》诗皆精致奇峭,有唐人风,未可例于宋视之也。”“其《鸿门宴》一篇,……虽使李贺复生亦当心服。”清贺贻孙说:“谢皋羽咏《商人妇》……又《过杭州故宫》诗二首,……情真语切,意在言外,何遽减唐人耶?”(21)今人游国恩在《中国文学史》中指出:谢翱为纪念文天祥写的《登西台恸哭记》、《西台哭所思》和《哭所知》、《书文山卷后》、《哭广信谢公》等篇,“都是悲哀沉痛,泣血吞声之作。”当代其他《中国文学史》或《文学发展史》也都给谢翱诗文以同样高度的评价。

当然,这些评价多是从创作技巧上着眼  的。其实,谢翱的诗文作品不仅艺术造诣高,而且思想性强,富有史料价值。例如,在《鸿门宴》中,以历史事实影射宋末现实,写《废居行》谴责元军给人民带来的苦难。《登西台恸哭记》和《冬青树引别玉潜》,则不但隐晦地记录了当时的史实,而且给人以感染、启迪。

 

作者:吴忠志、王建华

学校:霞浦县教师进修学校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