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徐寅秋:如果明天永远不来

发布时间:2014/12/18 9:32:16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生活在天地之间的人们,又有多少岁月可供你我期待?又如何可知,明日,就是值得期待的?如果明天永远不来,未尝见得不是一件乐事。

“明天”,在人们常规的理解中,总是饱含着新生与希望的词语。一旦不得意,往往便怀着“明朝散发弄扁舟”的心态了。看似豁达,怕是李白自己也不得不说,这只是一个排解苦闷的臆想,换个方式抱怨今朝,因为没人知道,明天真的会更好吗?

总得有人是不期待明日的。明日,对她来说就是残忍的心灵的宰割。是啊,明日,宝玉就是宝姐姐的丈夫了,这一个今日的晚上,远远听着隐约的锣鼓、笙歌,林妹妹愈发绝望。时辰快到了,她的宝玉便不再是她的。前日还说着“我为林妹妹病了”的二哥哥,唉,明日啊……黛玉最后的呼声,足以证明她不再拥有明日。在她的心里,如果明日永远不来,她最后认识的,还是不属于他人的宝玉,就算是自我迷惑,也要比明日活生生摆在自己面前的现实让人有几丝安慰。

有些东西,明天就再不是以前的样子,再也给不了人们原想的慰藉。就像拔出人身上最重要的一根肋骨,没了支撑,就再没了意义,那还不如在今天见见它最后的样子,就让明天永远不要再来了罢!

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们奔走呼号。康德希望世界笼罩在“理性的星空”下 ,他们竭尽全力,试图构建起一个“理性王国”。于是欧洲人以为思想又有了寄托,生活又有了期待。在对一个又一个明天的信任中,他们还是渐渐发现,理性辜负了他们,它没有带来想象中的理性世界,而是完全悖离了初衷。要知道,思想的倾覆远比物质的崩塌可怕得多。明天,本没有他们想象得那样美好。因此,现实主义文学从欧洲大陆上兴起。他们不再期待明天,而是书写着今日社会的罪恶。徐葆耕先生说,你若问巴尔扎克“为什么把社会写得这么黑暗”,巴尔扎克会回答,因为它就是这么黑暗。看吧,在巴尔扎克眼中,这样的生活已是一部现实的“人间喜剧”。对啊,本不该为所谓的明天之美好而疲于奔命,如果明天永远不来,至少人们都会学会满足今日并怀揣理想。而不是在无数个明天将昨日或今日的梦想弄得面目全非。

造成“理性王国”终成乌托邦的,不可避免存在人的欲望。倒也不是提倡天主教会的禁欲主义,只是人总是无止境地追求,明天,为人类提供了最好的条件。

将欲望孕育在明天之中,看似再正常不过的心理,可这日日累加,总会带来可怕的后果。如果不是阿喀琉斯的欲望使然,特洛伊之战怎么那般惨烈。他渴望明日再战,这明天,成了人类欲望膨胀最为冠冕堂皇的托辞。反言之,如果明天永远不来,人们便会注目于今日之所得,而非明日所求,这世界,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拒绝明日,以这个角度看来,是对人性的驾驭与征服。

就像在西西弗斯推石块的路上,若是只期待明日的登顶,那么石块必然的次次滚落将会是多大的打击,血肉之躯又如何去承受这样的绝望。西西弗斯却日日重复着这样的运动,一个亘古不变的目标就不可称之为欲望。今日结束,石块抵达之处不可改变,如果明天永远不来,就算让西西弗斯倒在推石块的途中,甚或让他停在山脚下,这本身已是征服,对生命的征服。明天不再,未见不可。

其实明天和今天都是生存的状态,前者不见得优于后者。探险者们常热衷于劫后重逢的惊喜,过于相信“重逢”总会让人低估了“劫”。《惊天动地8.0》里的兰杰一家,又何不是在对未来的创造中引来祸事,虽是死里逃生,可又如何能知道明日是否有更大的灾难。本不该设计的明天,一旦想玩弄于鼓掌之间,常带来自身的毁灭。若时间终止于灾前一天,一家其乐融融,今天的状态显然是高于明天的,如果明天永远不来,我们便也学会了对今日的尊重。

反观古今中外,过去期待明天的人往往表现出对自己的否认与对生活的逃避。为什么不敢直面现有的生活,而要将一切的期望都投掷于未知的明天?明天,毕竟不见得是开心的,不见得会循着你所预定的轨迹发展。生活本不该抱以侥幸,本不该充斥着欲望。我们所要征服的,是生存而非空想。

如果明天永远不来,或许你我会更注目所拥有的,或许记在脑海中的还是它们最朴实的样子,或许我们不会亲手制造出一起起灾难。这么说来,明天不来,也会很好,至少人类的生存,得到了应有的尊重与洁净。

 

学生:徐寅秋

学校:江苏省盱眙中学

指导老师:叶荣滨

来源:第九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