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孙绍振谈“从找到自己的感知到找到自己的语言”

发布时间:2014/12/31 8:50:49

 

从找到自己的感知到找到自己的语言

                                                             ——读一位高中生的作文

 

前记:

要有自己的感知,还要有自己推敲出来的语言,这样才能表达自己的思想。

在作文教学中,有许多无效的、实际上市自我蒙蔽的理论,最流行的一种就是贴近生活,说来说去,总是要求学生观察生活。实践证明,不管怎么嚷嚷“贴近生活”,都挡不住学生的作文往往远离生活。问题的关键在于用什么去贴近生活。作文不仅是生活的反映,而且是心灵的表现。

因而,要贴近生活,首先要贴近心灵。别人的心灵是很难贴近的。如果连自己的心灵都贴不近,或者自己的心灵很不活跃,怎么可能去贴近别人的心灵?还谈得上什么贴近生活呢?只有贴近了自己的心灵,让自己的心灵活跃起来,才可以贴近生活。只有经过自己的心灵体验过了的生活才是生活,别人的生活就严格说来,不算生活。

为什么老是嚷嚷贴近生活而总是贴近不了呢?就是因为总以为生活是摆在面前的,对于每个人都是一样的,你只要细心去观察,就有东西可写了。

其实不然。举一个例子,马路扩建了,一棵树被挖掉了,你观察到了。要去“贴近”这样的生活现象并不难,走近一点就是了。但是,你能不能由此而写成一篇作文呢?不能。因为作文是一种创造,心灵的创造。光是看到了,心灵还没有动起来,谈不上创造,也就没有东西可写。作文是要动心的,心不动起来,就没有可写性。光是一般的动动心还是不够的,因为一般的动心很可能是表面的,你也许只是不由自主地把别人、权威的文章里面动心的话语模仿了一番,文章中的心灵还不是你的,而是人家的。

同样是一颗树被挖掉了,台湾作家王鼎钧就写过《那棵树》。他是从一个大人的角度去感受的。而你要写的话,就只能从你的角度去感受,写出你的特点来。所以光说是贴近心灵还是可能落空的,还要加上一句:贴近自己的心灵。而自己的心灵不是现成的摆在那里的,它是隐蔽的,是需要寻找的。找到自己心灵的前提是找到自己的感觉。所以要让一个看来很平常的现象,变成可以写一写的现象,就得从找到自己的感觉开始。

福州一中高二(6)班王上同学是这样找到自己的感觉的。:

澳门路如幅流动的画。946路小巴车站就在树下,遇到雨季,老树张开绿色的双臂,让上上下下的乘客好从容撑伞。夜晚我有时骑车回爷爷奶奶家,毛毛细雨比猫的脚步还轻,跌进树叶。

等到树被锯掉时,她的感觉是这样的:

我看见电锯向树上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树倒下了。我看见,叶片纷纷落下,好像一点不疼似的,轻盈地飘落。

这种感觉不但是一个普通少女的,而且是一个感情比较丰富的少女的。只要仔细体会一下,“毛毛细雨比猫的脚步还轻”,“电锯向树上咬下去嚼碎”,落下“一圈白森森的骨粉”,特别是树叶飘落下来,“好像一点不疼似的”,都让我们不但关注树的倾倒,而且凝神于这孩子的痛切的感觉。

但是,光有这样一点感觉,可能还比较肤浅,不够深刻,可贵的是这样的感觉还引出了她深化了的感觉,甚至还有一点点思想:

树消失了,灰色的水泥永远盖住了生命,一条路穿越我少年青春岁月,因此成了我生命的一条脉络,如今我走在澳门路上,却有一种置身异乡的感觉。

这里的“异乡的感觉”,写得多好!不但是自己的感觉、自己的思想,而且是语言的创新。从王上的作文可以看出,要写好作文,语言当然是重要的,但是决定语言的却是心灵,心灵丰富的人,语言才能丰富。

许多同学害怕写作文,说是没有东西可写。有的老师可能就说了,你没有生活,你没有注意观察生活。

这话太笼统了。问题应该深化一下:为什么有些文章写得漂亮的同学,就能观察得到东西,有的同学就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呢?

前面我说了,这和作者的情感有关系。

如果再进一步问下去:为什么有的同学情感就动得起来,有的就动不起来呢?

这个问题很负责,暂时不谈太复杂的,一般地说,情感一活动,就不是瞪着眼睛观察,而是超越了眼睛看得见的东西,进入了想象的境界。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