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孙绍振评《在传递中发展》

发布时间:2015/1/30 16:15:09

 

 

朴实无华为什么获得高分?

 

《在传递中发展》,这篇文章看起来,材料上颇有些不够准确的“硬伤”,最后却得了54分,按百分制计算为90分。请看:

技艺在传递中日益精湛,文化在传递中步入辉煌,科技在传递中发展,人类在传递中成长。在我们的生活中,传递无数(处)不在,父母将他们的生活经验传递给我们,老师们把文化知识传递给我们,我们总是活在接受传递与传递者之间,我们总会把接受的事物在我们的心中加以提炼,加以升华,加上自己的见解,而这个过程,就是发展。

事物的发展离不开传递。从书法的发展中我们便可清楚地看到这一点,从古老的篆体,到秦朝的小篆,再到棣(隶)书、楷书、行楷、宋体、草书,最后发展为百花齐放的书法艺术。这一个过程中就包含了一代代人的传承发展,从繁到简,从古到今,一代一代的书法家们在接到前人传递的技艺后,经过自己的思考,研究,创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展为一代又一代、一种又一种的字体,若不经过这一代代的传递,仅凭一代人便可以把书法提升到如此高度吗?这显然是天方夜谭。

传递的核心是发展。在小说中常能看到这样一段话:“如今为师传你本门武学,望你能把历代祖师传下来的武艺发扬光大。”这种武侠小说的情景虽然是虚构的,但是也客观地反映出人类希望通过传递来把学问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如今人人都在关注奥运,人人都在期盼奥运,其实奥运的精神也是一种传递,而这种传递也是为了发展。奥运精神,在一届一届的传递中,从最初的“更快,更高,更强”发展到了“绿色奥运,人文奥运”。奥运精神在时代发展的要求下,渐渐发展为一个包含和平、环保、竞技、理想等方面的现代社会科学体系,在一站一站的传递中,从一个岛国的国民运动会发展到了一个普天同庆、全世界同乐,甚至连战争也要为之停止的盛大节日。而每一站的传递都蕴含着发展的需要,所以说,传递的核心是发展。

我们在生活、学习中经历了各种各样的传递,也见证了一次又一次伟大的传递,我们了解了儒家学说如何在一代代的传递中发展,目睹了基督教如何在传递中壮大。玄奘天竺取经,张骞出使西域,这一次又一次的伟大传递告诉我们,传递中需要发展,发展才是传递的根本目的。因此,让我们背负着前人的希望,运用我们的智慧把前人传递到我们手中的东西发扬光大,在历史上留下一笔辉煌的痕迹吧!

评卷领导小组认为:“这是一篇考生在考场上写出来的,没有经过打磨的、比较粗糙的好文章,表现了考生对社会、生活的深刻认识和较强的创新意识,又能够运用清晰的结构和丰富的材料论证中心论点。” 但是,据报道,这引起了很大的争议,甚至有人夸张地形容为“嘘声一片”。我想,这可能与评卷最后的评语比较抽象有关。说它对社会生活有“深刻的认识和较强的创新意识”,但是,没有具体阐释。它深刻在哪里,创新又在哪里?

我想,在说文章深刻之前,首先应该说,它的立意集中鲜明统一,表现了作者对人类历史进程的比较广泛的概括。这是一篇议论文,议论文与抒情散文从具体个别的感性事件出发不同,从普遍的概括抽象出发。概括得越是有广度,越是有抽象的高度。这篇文章之所以给评卷组以深刻、创新的感觉,主要就因为它概括的广度,议论文有了广度才可能有抽象度,从而才有深度。这从第一段就可以看出。作者先从技艺、文化、科技三个方面概括,这既有广度,又有历史的深度,抽象的质量是比较高的。但是,作为议论文,一味求概括的深度和广度,就可能陷于枯燥,文章接着就辅之以感性的语言,从师长、父母等感性经验方面,提出“人类在传递中成长”,“活在接受传递与传递者之间”,“这个(传递的)过程,就是发展”。这就不但丰富了而且发展了传递的内涵,文章接下去一直扣紧传递就是发展,但不停留在抽象议论上,每段都是具体事例。

议论文举例一般有两种:一是个别的事实,这对论证普遍原则来说,可能成为逻辑上最忌的孤证;二是历史概括性事例,具体事例无限,举不胜举,当以少胜多,举一反三者为上,故避免人所共知,力求出奇制胜,追求陌生、新异。

文章的第一个例证,是讲书法史的。属于概括性史实,在考卷中应该说是不俗的。当然,其中具体表述有些简单化,把字体的丰富复杂,简单化为先后顺序。但是,瑕不掩瑜。

下一个段落,举了两个实例:第一个从小说中来,不够权威,不够准确,比较勉强。第二个,奥运精神的发展,则十分新颖,从最初的“更快,更高,更强”发展到了“绿色奥运,人文奥运”,渐渐发展为一个包含和平、环保、竞技、理想等方面的现代社会科学体系。话语简洁而且到位。

如果再这样一个一个举例下去,文章的结构就可能比较单调,缺乏变化,主题也可能在平面滑行,难以深化。最后一段则换了一种举例方式,就是多个事例的概括性列举,从基督教到玄奘再到张骞扫描式的罗列,将主题(结论)果断地上升为“传递中需要发展,发展才是传递的根本目的”。

应该说,这个学生抽象议论的能力和素养是相当高的,如果不是书法史实上有瑕疵,一些例子比较薄弱,包括把张骞放在玄奘后面这些小毛病,完全可以得满分。这样的好文章才得了54分,居然会引起“嘘声一片”,可以想见,发出嘘声的人士中,当有不少是南郭先生。

广东作文评卷领导小组这样评点这篇文章①:

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对“传递”话题的深刻认识,作者认为事物的发展离不开传递,传递的根本目的是发展,由此推断出传递的核心是发展的中心论点。基于对此深刻的认识,作者在结尾发出了呼唤,“让我们背负着前人的希望,运用我们的智慧把前人传递到我们手中的东西发扬光大,在历史上留下一笔辉煌的痕迹。”这篇文章很好地体现了考生对社会和生活的深刻认识,具有良好的思考能力,创新意识很强,鲜明地提出必须要在传递中发展。在深刻的认识中,考生还列举了书法、武术、奥运会、儒家学说、基督教、唐僧取经、张骞出使等历史中文化的传递,有力而充分地论证了中心论点。这篇文章除了立意深刻之外,材料丰富,内容充实,结构清晰,议论文的文体特征鲜明。  
  当然,本文也存在不少毛病,如第一段“我们总是活在接受传递与传递者之间”,“之间”就用得不恰当,语言表达不明达、规范;“我们总会把接受的事物在我们的心中加以提炼,加以升华,加上自己的见解,而这个过程就是发展,”对“发展”的解释就不是太准确。另外,本文在使用材料时,也有不准确的地方,如在利用书法来论证事物的发展离不开传递的时候,他认为书法是从篆体到小篆,再到隶书、楷书、行楷、宋体、草书,最后才发展为百花齐放的书法艺术,然后又说书法“发展为一代又一代,一种又一种的字体”,无疑就出现了一些常识性的错误。对奥运的认识也不太准确,说奥运是从最初的“更快、更高、更强”发展到了“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然后又说奥运精神在时代发展的要求下,渐渐发展为一个包含和平、环保、竞技、理想等方面的现代社会科学体系,断语就下错了,再说希腊也不是一个岛国。  
  总之,这是一篇优点和问题都比较突出的文章。但根据评分等级标准要求的4个考查点来看,作文评卷领导小组认为这是一篇考生在考场上写出来的,没有经过打磨的、比较粗糙的好文章,表现了考生对社会、生活的深刻认识和较强的创新意识,又能够运用清晰的结构和丰富的材料论证中心论点,最后的得分为23+21+10=54。

广东省专家的评价应该说是准确的,但有一个缺点,那就是第一段仅仅对作文的内容作了评价,并没有结合议论文的特殊规律进行更为具体的分析。第二段对文字的细析,对文章例证中书法的历史的错误有正确的指谬,但是,在文字上过分强调“规范”,其中一些评判,缺乏必要的灵活性。例如,对文章中“‘我们总是在接受传递与传递者之间’的评判,‘之间’就用得不恰当,语言表达不明达、规范”,就没有什么根据;至于“对‘发展’的解释就是不太准确”,我想,如果真要准确理解“发展”,可能要对发展下一个定义。这个定义,不但考生难以做出,就是评卷组勉为其难地做出来,也难免有“不准确”之嫌。这是一篇随笔式的散文,并不是一篇哲学论文,作者完全有权利只谈自己对于发展的理解,而不对发展下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义。从这里,不难看出对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教条主义流行病,就是专家组成员,也缺乏免疫力。

另外,专家组的评语写得太啰嗦,本来评语最根本的要求就是简明扼要,以概括性的结论为主,然而开头一段并不是评价,而是重复文章的内容。另外,在修辞上,评语也有不够讲究之处。评语第一段300字左右,类似的话语反复说了四次:开头已经说了“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对‘传递’话题的深刻认识”,隔了一行又说“基于对此深刻的认识”,隔两行再说“这篇文章很好地体现了考生对社会和生活深刻的认识”,到本段末尾还说“这篇文章除了立意深刻之外”。这说明评语的执笔者修辞意识薄弱,可以在避免重复的地方,不知提炼,在不得不重复的地方,笔法太贫乏。

 

①《中学生》(高中作文版),2008年第1期。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