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黄冠超:家乡美食

发布时间:2015/2/17 14:26:21

 

今天是冬至,正所谓“民以食为天”。中国的饮食文化是极为丰富的,在这么重要的节日里自然少不了美食,而在我们家乡“米饺”就成为了你必须品尝的佳肴之一。

做米饺的手艺,是外婆传给我的。正好今天阿婆来我家,便再向她请教请教这门手艺。

“叮咚---叮咚---”,我兴奋地跑去开了门,总算盼着阿婆来了。我接过他手上沉甸甸的袋子放到桌子上,腾了个位子给气喘吁吁的阿婆坐坐。阿婆说“一年就今天有空做一次,这次你得好好学,以后想吃可以自己试着做”

紧接着我打开了袋子,拿出“家伙”,有糯米粉和拌好的馅料。这做米饺有三要:一要馅好、二要型好、三要包的好。这第一好----馅,这可是味道的主要来源,一个甜而不腻的馅才能让人吃得爽。他必须由上好的萝卜制成的萝卜丝、上好的猪油、红糖、芝麻和花生组成的。要让他们在翻滚的油锅中,尽情地跳舞、互相吸收各自的味道并且融合,但又不会失去最本质的食材自身的味道。做好后还要放凉,这样做不仅能更好的助于后面的包饺和塑形,而且还能让味道进一步深化。

阿婆从厨房拿出一个黄色的盆,这个盆子用了很久,专门拿来做米饺的。她用手拖住袋子,抖了些糯米粉到盆里,又往滚沸的锅中抖了大量的糯米粉,目的是为了作“馍”(本地话谐音)这样糯米团才有粘性,而且做出来的口感也很好,小火待到馍的颜色变得稍微澄澈透明,便可捞上来放入盆中与先前放入的糯米粉一起揉压,刚出来的馍晶莹剔透可爱极了,恨不得咬一口,想必肯定好吃!

接下来的步骤有点像揉面,只是把原材料换成糯米粉。揉糯米团要趁热而且要用虚力,外婆说只有做久的人才懂得其中的诀窍,并且要多练。揉完之后,就要开始包米饺了,这前面的没什么,包米饺可讲究功夫,要做到“皮薄馅多、薄而不破”,这我可练了三四年才学会的。用双手卷糯米团,拉成条,卸一块下来,一个萌萌的小团子就出来了。接着,用手把它揉圆,再压扁,大拇指向内,四指往外,由中心往四方快速的有节奏的转成一张小饼皮。把皮摊开,放到手掌上,四指要并拢,微微曲折,形成“拱形”。这样放入的馅里就不容易往外掉也比较好塑形。放好馅料后轻轻压实,像包饺子一样包好皮边,然后合口。这样一个米饺就初步完成了。不过还需要塑塑形状,阿婆做的米饺形状和元宝一样,屹立在哪里。而我做的躺在那。这次我让外婆帮我看看问题出在哪儿?外婆接过去,又还回来说,说我没用力按,按压后可以使内部馅料紧实,就不会躺下去了。在放入锅里煮上十五分钟,就可以出锅了。

出锅之后的米饺玲珑剔透,好似一个胖嘟嘟的弯月亮,轻轻的咬一口,皮马上炸开。红糖的甜味和萝卜的香甜还有花生的香味肆意迸发,在口腔里产生愉悦的碰撞。米皮轻轻淡淡的味道衬托出馅料的浓郁,馅料的香浓反衬米皮的清甜。唔,再写下去恐怕涎水都流出来了。

米饺又称“金包银”,大概是把米皮比作金,把馅料比作银。“民以食为天”可能也表达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食物的重视吧!

有人说想家就是想念家里的味道,透过一道道家常菜,化解在外奔波劳累的痛苦,使身心放松,通过熟悉的味道,使远方归来的孩子不再因为陌生而隔阂。美食就像一种养分,让另一部份的我们愉快的成长。或许这就是为什么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神的奥秘所在了吧。

 

学生:黄冠超

学校:霞浦一中

指导老师:王建华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