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孙绍振评《士运论》

发布时间:2015/2/25 9:16:23

 

 

古文流畅为什么不能破格录取?

 

先来看看2010年福建高考被评为优卷的一篇作文:

 

士运论

余读《左转》、《汉书》、《三国志》,寻寻觅觅以求运道,成功诸法,然每见古之名士不得其主未尝不废书而叹焉。至如三国之李啸远作《运命论》曰:“夫治乱,运也;穷达,命也;贵贱,时也。”余未尝不涕泗横流,扼腕叹息日:“古今之士、之贤、之圣岂受制于三者乎?至如仲尼受困陈蔡,李广难封,哀哉。“后余饱览古今贤士之文,远近名圣之迹,乃释怀,有三叹作焉:一曰士运在此不在彼,再曰士运在勤不在求,三日士运在我不在他。谓谓予弗信,请见陈词如下:

昔者仲尼学富五车、胸藏礼乐,遍施仁义欲以正道援天下于溺,学于郯子、师襄、老聃之徒欲以广其闻,周游天下欲以布其道。其志壮哉,其行壮哉,其言壮哉。然其时运不济,命运多舛,遍历七十国而不一遇其主,岂不叹哉!然其尊庠序之教,而有颜回出;修古之圣典,而有六艺作。其志彰矣,不然以我百代后一孤陋书生,岂得闻其名而后深赞哉。孟子日:  “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人有不弃于壮志之道而后必有不知有处得之。此余所谓“运在此不在彼”。

战国之时。齐有孟尝田文,赵有平原赵胜,楚有春申黄歇,魏有信陵无忌。当是时,有志之士投之则中,未有不得意之人。余以为弗是也。孟尝之徒独养鸡鸣狗盗之徒,未有匡扶国家之才贤。是故苏秦散尽资才而不说听其言,后起六国而权倾天下。曩时其所孜孜求之而不得,当时尽有矣;曩时其所躞蹀之公卿门,当时尽开矣。富埒人主,权衡国君,谁得而当之?是矣王勃日:“老当益壮,宁移白道(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此非余所谓“士运在勤不在求”乎?

伯牙遇子期乃畅其意,相如因得意逐名汉武,商鞅得景监方说秦王。士运在人乎?奈何以我之力,以我之学,以我之涛涛雄辩需假人之手乎?余思淳于髡闻之必仰天大笑,疑缨索绝。俞伯牙有绕粱之音,司马相如蕴绝世之才,公孙鞅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变法。韩退之云:“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窃以为余为千里马亦先已于伯乐矣。“士运在我不在他”昭矣。

《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言天下皆慕圣德。《遥命论》曰:“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又曰:“通之斯为川焉,塞之斯为渊焉,升之于云则雨施,沉之于地则土润,体清以流(洗)物,不乱于浊;受浊以济物.不伤于清。”又日:“是以圣人处穷迭如一也。”是也夫。余闰闭于此,欲作沛然之辞以广余意,终日孜孜不倦于古今典籍,所为何事?所拥何志?张载《日知录》志日(《近思录》记张载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断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对于《士运论》,争议颇大。

虽然这篇作文被评为优卷,但由于该考生其他学科成绩较差,只达到专科录取线,乃有《东南快报》等鼓吹,福建本科院校当破格录取。本人从一开始就表示不能同意。原因如下:就文章本身来看,虽然表现出作者有相当高的古文驾驭能力,但是,有致命的缺点,那就是与本年度的高考作文题的不太切合。

格林兄弟的收集的民间文献,其历史文化联系的阙如与文学价值的矛盾,其偶然与必然之间的矛盾是命题关键。本文与此命题要求若即若离。

《士运论》在第一段就列出了论题的纲领:“士运在此不在彼”,“在勤不在求”,“运在我不在他”最后结论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所有这些与命题表面上有所粘连,实际上完全是不同范畴,所遵循的逻辑也不同。考题的焦点,不是作者所说的“士运”,不是古代文化人的命运,甚至不是格林兄弟的命运,而是同样的作品在不同条件下的价值悬殊。

高考作文的公平性功能是依题立意,作者驾驭命题的能力是比较差的。如果他有起码的驾驭能力,本该就“士运在此不在彼”作分析,主要是“此”是什么(如文化历史价值),“彼”又是什么(如文学的经典价值),这样就不难切合命题的根本,甚至还可以把必然与偶然的矛盾与联系起来。丢掉了这个机遇,就离开题意一去不复返了,下面的“士在勤不在求”、“士运在我不在他”要和格林兄弟的故事挂钩,就难上加难了。至于后面的结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这是张载的话,作者至少应该解释一下,“为天地立心”的“心”是什么意思,这个意思与“为生民立命”有什么关系,更重要的是是格林童话的不同价值又如何联系起来。文章就此结束不但离命题万里,而且与当代社会生活毫无关系。

当作应考的作文来看,巨大的反差呈现在我们面前,一方面是古代汉语的驾驭自如和历史文化典故的精熟,另一方面是对主题和思路缺乏起码的立意和控制。当然,如不是应考的作文,该文又有自成一体的逻辑。从“士运在此不在彼”到“士在勤不在求”再到“士运在我不在他”,最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和格林兄弟的故事毫无关系,却是古代士人的人生理想和思维逻辑,其意脉是层层深入的,结论是顺理成章的。这样离题而精致的文章就不能不排除“宿构”的联想。

说白了,语言如此严密和典故如此精工,概括性如此周密,而把握题意的逻辑又如此地薄弱。不能不令人推想,其中不在少数的话语并非完成于考场内的推敲,而是长期反复修饰的成果。最值得质疑的的一点是,整篇文章的资源,,好像与当代青年的生活经验,耳濡目染无关,他的“士运论”中的“士”,是古代的文人学士,而不是当代知识分子。其思想资源,似乎不在当代,更多的是五四运动以前的典籍。作者似乎对21世纪文化生活和当代青少年的喜怒哀乐没有任何感觉,也没有提出任何当代中学生切身感受的问题。文章中的话语和古代文人学士没有多大区别。

阅卷组之所以列入优卷,可能由于就文章本身而言,古代汉语的驾驭能力显然属于优等,在没有任何宿构的直接证据的情况下,只能按卷评分。也正是因为这样,这篇文章在优卷中,被列入最后一篇。这里显然有保留的意味。

2010年六七月之交诸多空谈破格者,对高考作文依题立意的功能避而不谈,又对此文中重大的局限视而不见,空谈破格,不仅践踏了高考的公平性原则,而且表现出对文中显而易见的矛盾欠缺分析能力。而媒体之炒作,其旨不在人才,而在耸动视听。有识者不可为之干扰也。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