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捷:《诫子书》的教学杂感
发布时间:2015/3/10 10:29:37
在选定了《诫子书》这篇文章作为开课篇目之后,我就一直在想:这节课怎么上?因为是校本课程,所以我最初的想法就是把这节课上得有别于一般的文言文教学。
《诫子书》是当初我们编入校本课程《传世经典》的一篇。那么什么是经典?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对经典是这样理解的,经典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流行,流行的东西才能是经典;经典的第二个特点就是认可,它得到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认可,当时能够流行,后来又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被一代又一代人认可,这就是经典。所以对经典,我们首先应当明白不神秘,很普通很普通,丝毫没有什么深奥的地方,这是王立群教授对经典的看法。王立群教授认为读经典,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和自己的人生相结合。
央视的《百家讲坛》我最喜欢的电视栏目之一,这个栏目曾经推出过一档系列节目——《我读经典》,这档节目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每一个主讲者都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来解读经典,来谈经典对他们人生的启迪。在《在感悟中成长》这一集中,于丹教授的一段话给了我开课的启示,她说:“解读经典每一个人用自己的心去完成这样一番体悟,我想不是一个年头,一段经历,一张文凭可以回答得了的,也许这一生中永远在成长,永远在感悟,我今天谈的是今天的感悟,二十年后,三十年后,还有那个时候的感悟,但是我想这一生我会让经典活在生命之中,让经典活在当下给我力量,让我自己的生命在经典里面不断成长。”
这时,我的脑中突然出现了两句话:佳作流传万世,经典温暖人心。也是这两句话为我开课奠定了基调:注重学习《诫子书》的现实意义,注重修身养性,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因为《诫子书》就是一位即将辞世的父亲,一位不能再陪伴儿子成长的父亲,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最想对自己的儿子说的话。那么,现在正走在成长道路上的学生们应该能从《诫子书》中得到一些启迪。
《诫子书》只有短短86个字,但是却可以说是字字珠玑,能从里面得到的启示远远不止86个字,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但是课堂只有短短45分钟,要想面面俱到不太可能,在经过几次尝试之后,最终确定了以“静”、“学”、“志”这第三个关键词为核心来解读全文,这三个关键词对现在的中学生来说是最具有现实意义的。
要想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好的方法就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在课堂上,学生的社会实践、团日活动、主题班会等都直接成了我的教学资源。我所教的5班是一个很团结、很重感情的集体,有一群善良的孩子。所以我更希望教会学生把薄读成厚,能够从古代先贤的作品中提炼出出一些关键词来获取心灵的力量,能用这些先贤所讲的道理来解决学生们成长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让他们觉得经典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
作者:李捷
学校:屏东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