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孙绍振谈“全面立论与片面立论”

发布时间:2015/3/26 10:05:13

 

2011年高考辽宁卷作文材料:

有位哲学家举起一个苹果,对学生说:“这是我刚从果园里摘来的,你们闻到苹果香味了吗?”有个学生一看到苹果红红的就抢着说:“闻到了!”哲学家拿着苹果走到学生面前让他们闻,有的说闻到了,有的闻也不闻就跟着说闻到了,只有三个学生默不做声。哲学家问:“你们怎么啦?”一个学生上前闻了又闻,说:“我什么味也没闻到。”另一个上去摸了摸,说:“这是什么苹果?”还有一个讷讷地说:“老师,今天我感冒了。”

哲学家把那个苹果交给大家传看,竟然是蜡做的假苹果。

 

有一个考生对之自立题目是《杜绝盲从》。

点评:从题目看,这个考生做出了一个论断,也就是他的文章的主题——杜绝盲从。根据命题所提供的全部材料,用“盲从”来概括是不是全面?材料明明说,对待这个权威的述说,有几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不动脑筋,“一看到苹果红红的就抢着说:‘闻到了!’”这是自我麻痹,可以说是“盲从”。另一种即使是面对权威,还是根据自己的感知做出判断所:“我什么味也没闻到。”此人明显是拒绝盲从。还有一种,回避和权威冲突,说自己感冒了,表面上是拒绝表态,实际上是委婉地表示保留。要确立论题,起码应该把这三种态度综合分类,再加以具体分析,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才能算切题。这个立意,从三种表现中仅取其一,显然很片面,这叫“片面立论”。在当前高考作文中,片面立论并不是个别的,而是相当普遍的现象。高考评分往往对之宽容,原因是滔滔者天下皆是,法不责众。议论文的基本功,或者说基本素养之一,就是用一个抽象的观念把复杂的感性材料,尽可能全面地概括进去。立论要全面,不能片面。立论是议论文的出发点,出发点片面了,文章写下去,就可能越写越片面,难免“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从这里可以看出,当前议论文教学和考核对“片面立论”的放任。

 

对一个蜡做的苹果,在有一些人说闻到苹果香后,一些人闻也未闻就说闻到了香味,这是一种盲从的做法。他们抱着跟着大众走总没错的想法,未经历过一件事,就盲目地继承了主流的看法。

点评:“他们抱着跟着大众走总没错的想法,未经历过一件事,就盲目地继承了主流的看法。”这句话有没有错呢?似乎没有错,但是不准确。首先,“抱着跟着大众走的总没错的想法”,这没有根据,材料上没有什么大众说话,只有一个科学家的说法。议论是一种理性思维、科学思维,严密是其生命,不能大而化之,不能无中生有。准确的说法是:跟着权威走,先入为主。其次,“未经历过一件事,就盲目地继承了主流的看法”,也不准确。这个盲从的人,并不是没有经历这件事,而是亲身经历了这件事。他的错误在于,不是根据自己的感知作出判断。再次,说他“继承了主流的看法”,也不妥。哲学家仅仅是说:“这是我刚从果园里摘来的,你们闻到苹果香味了吗?”这是一种权威人士的陈述,而且仅仅是一个人,谈不上主流。主流的看法,应该是不仅权威如此,而且群众也如此。最后“继承”二字也不妥。继承的对象应是前人的思想,而这里却不是。这就不仅仅是立论片面了,而是缺乏发议论说必要的严密思维素养,不善于从具体的、感性的、复杂的现象中进行准确的、严密的抽象。高中的数理化和社会科学知识,都是高度严密的抽象理论,语文课中也有相当数量的议论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等资质的学生应该具有相应的严密抽象能力。但是,这里却是感性材料和理性话语严重脱离。当年我就提出高中要加强议论文的教学,高考应该有议论文的导向。只是,有这样自觉的老师,凤毛麟角。不少老师持怀疑态度,还发表了不同意见。从根本上来说,这不是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只要认真分析一下这篇得55分的文章(满分60分,合百分制90很还多一点)的毛病是如何的明显,就不难看出问题出在学生身上,而根源却在于为这篇文章给出优秀成绩的老师身上。

 

何为盲从?顾名思义,盲从就是指那些对某件事缺乏亲身感受,盲目跟从他人做事的做法。

点评:“何为盲从?”提出问题是为了给“盲从”下定义。对论题下定义,对于议论文来说,是十分必要的:一来为了观点严密;二来为保证文章在展开论述和论证的过程中不致“跑题”。但是下定义需要从感性材料进行理性抽象,是否准确到位是关键。文章说,盲从是由于“缺乏亲身感受”,在理论上隐含着一个前提,那就是只要出于亲身感受,就不盲从了。其实盲从往往是明明亲身感受并非如此,恰恰是出于对主流的、权威的说法的迷信,麻痹了亲身感受。文章接着把盲从若是在“盲目跟从他人做事”就更离谱了。盲从首先是思想,其次是行为。不仅是“做事”,而且材料上也仅仅是说话,并未涉及行为。

 

盲从心理在我们很多人心里都存在着,我们心中总认为与大多数人在一起更加安全,不会犯错,带着这种心理,我们在生活中变得“人云亦云”起来了。

点评:这几句思路是因果分析,为了盲从下了定义以后,接着阐释产生盲从的心理(也就是作者所说的“人云亦云”)的原因。这个思路是对的,但是这里又冒出一个“大多数人”的观念。这和题目中的材料是矛盾的。题目只提供了一个人,即哲学家的说法,这需要一个过渡。一种办法是分类:盲从有几种,一种是盲从权威,一种是盲从多数或者主流意识形态。另外一种办法是从个别转化为普遍,如盲从往往不只是一个“苹果”和权威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盲从的对象并不限于孤立的事件,而是盲从主流或者大多数人的看法,因而放弃了自己的思考,扼杀了自己的经验。为什么要有这个过渡?因为议论文讲究逻辑的一贯性,从一个具体的事实,发挥起来,提升到普遍的规律,逻辑上要细致,过渡要婉转、要自然、要顺畅,最高的表现是天衣无缝,让读者觉得顺理成章、心悦诚服。这就叫做以理服人。没有过渡,直接从一个论断跳跃到另一个论断,叫做粗暴武断。

 

为何要杜绝盲从?

点评:有了论题,接着问为什么。这样的思路是对的。这是第二层次的因果分析。因为盲从有危害性。

 

这就要从盲从的危害说起。首先,盲从会使人丧失评判事物的能力,变得容易被人利用。

点评:这话没错,但没有完。“丧失评判事物的能力”,还会有什么危害性呢?没有讲清楚。逻辑上不是很顺。第一,本来文章说的盲从是认识问题;第二,被人利用是实践问题。认识问题还没有阐释清楚,一下子跳出实践问题上去,显得缺乏条理。应该先把认识上的危害性将透,如盲从导致自我心智的蒙蔽,失去了确立自己观念和立场的能力。在思想上蒙昧,在行动上出众。从众的危害很多,在思想上失去自主性,在行为上往往危害自身利益,甚至被人利用。实质上,被人利用是后果,被自己的观念愚弄是原因。更严密的说法是:蒙蔽了自己,失去了自己的立场、自己的感知、自己独立的见解,随波逐流。这些论述完了以后,再到下一层次,就是在最坏的时候,甚至被人利用。议论文分析问题,立论全面问题解决了以后,就要有条不紊地展开:一是分类全面,逐条展开;二是要有层次,层层推进。不然的话,就会杂乱无章。

 

几年前,邪教“法轮功”就是利用人们的盲从心理,进行破坏活动,当那些带着盲从心理的百姓看到了很多人加入这一组织并相信这一组织的一系列言论,从众的盲从心理驱使他们加入了这一组织。当他们完全被盲从心理蒙蔽时,他们就会丧失掉评判事物的基本能力,以至于相信看起来十分荒谬的言论。

点评:这种例子举了不如不举。为什么?因为例子不突出。论题是普遍的,而例子是无限的。因而举例要举突出的、鲜明的、雄辩的、新鲜的、有冲击力的,不要举陈旧的。

 

其次,盲从使人的思想变得单一、肤浅。“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思想都是不同的,事物也像哈姆雷特一样在不同人眼中是不同的。正是这种差异性使事物变得美好起来。

点评:这个论据跟命题是矛盾的。命题有一个正确的答案——不是真苹果,而是假苹果。不可能因为一千人来看,就有一千个答案。“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是因为人的思想都是不同的,所以哈姆雷特在每一个人眼中是不同的。这讲的另外一个道理:人的思想感情决定了人的判断。按照这种说法,真苹果还是假苹果是没有标准的,完全由不同的人的主观精神状态决定。同样一个蜡苹果,你认为是真的,我认为是假的,反而变得美好起来,这样自己把自己的命题(盲从导致谬误)否定了。这个错误是比较严重,这叫做观点与材料不一致,自相矛盾。

 

当人们为盲从心所左右而不敢表达他们独到的思想时,人们的思想就会变得肤浅。这是一个十分可怕的结果,如欧洲中世纪般的黑暗社会将会重现。人们的思想遭到束缚,社会变得压抑,创造力完全消失。

点评:首先,“人们的思想就会变得肤浅”这个论断本身就很肤浅,因为这不是肤浅和深刻的问题,而是正确和错误的问题。其次,说“欧洲中世纪般的黑暗社会将会重现”,在逻辑上缺乏严密的推理,欧洲中世纪的黑暗,是政教合一的专制,思想禁锢,由盲从这样的精神状态导致那样的政治、思想、文化上的严重后果,还要有许多层次的积累。这里的逻辑是“一步到位”,就造成了武断。

 

既然盲从有如此大的危害,我们应如何杜绝盲从?我认为应从个人和社会两方面入手。

点评:这里提出如何杜绝盲从的问题,从思路上是对的,因为这有利于将论题深化。从个人和社会两个方面入手,这个分类也是全面的。

 

在个人方面,我们应该锻炼独立思考评判事物的能力,坚持自己的想法。我们如何杜绝盲从呢?不盲从他人的评论,做个有主见的人。

点评:杜绝盲从的结论是坚持自己的想法,不盲从他人的评论,这话说了等于没有说。这在逻辑上,叫做同语反复。而且表述得不好,要避免重复“盲从”这两个字。正确的表达应该是:凡事都要用直接经验和间接事实加以衡量、对照,对于一切好像是天经地义的、无可置疑的观念,要提高警惕,要加以反思,并且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检验。

 

在社会方面,应当鼓励人们有自己的看法。媒体应当从多个角度不同观点论述一件事物,不要形成单一肤浅的评论。

点评:这里有点大而化之了,而且没有贴近盲从的题旨。社会、媒体鼓励人们有自己的看法,这个话对,但是不具体。为什么特别提出要鼓励呢?因为通常受到压抑。更严密的思路,可以这样展开:坚持自己独立的见解,当然可能有偏颇,但又偏颇不要紧,即使有错误,也要一分为二,对待错误当然要加以澄清,但是对坚持独立思考要加以保护,特别是要保护少数人。这样才能把”鼓励人们有自己的看法“这样的论题深化到新层次。

 

当我们每个人都避免盲从心理,杜绝盲从后,世界将会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点评:这个是废话。论述没有充分展开。要让世界变得美好,有许多条件,避免盲从只是其中之一。这里的思维属于单线思维,把问题简单化了。应该回到开头、回到苹果上去,例如:这样才可能避免在假苹果面前自我蒙蔽,从而从树上掉下来的“苹果”中拓开牛顿式的智慧。

 

另一个考生根据材料自立的题目是《坚持真理》。

点评:这个题目立得好,比较全面,而且比较严密一点。立论的关键就在精密。

 

哲学家将一个蜡制的苹果展示给他的学生,只有两个学生否认了哲学家所谓的“刚从果园里摘来有香味”一说,其余学生都认为有香味。可是事实证明,他们是错误的。

点评:虽然只有几句,但是表现出这位作者有比较强的概括力。第一,把材料中复杂的情况用简明的语言分为两类,一类是肯定哲学家的说法,一类是否定哲学家的说法,这就全面了。第二,全面并不是面面俱到,而是有重点的。重点是“认为有香味”,“可是事实证明,他们是错误的”。这是立论的事实基础。

 

为什么其余同学会犯错误呢?首先,在学生眼中,哲学家是权威的象征,哲学家所说的在他们的大脑中一定是正确的,因此,学生们一味地去跟随正确答案而从不坚持自己的原则,是一种盲从的心理。然而事实未必如此。

点评:接下来是因果分析,为什么会犯错误?从反面说,迷信权威,以为他们的说法“一定是正确的”;从正面说,则是不坚持自己的原则。这就叫做“盲从”。这里虽然没有采取下定义的形式,但是和下定义有着同样的功能。比之前面一篇正面提出书面叫做“盲从”,然后下的定义“对某件事缺乏亲身感受,盲目跟从他人做事的做法”,不但更准确,而且语言也简明得多。

 

正如著名物理学家郎志万所说:“科学家的话,不一定都是对的。”

点评:这个引证比较恰当,你不是迷信权威吗?我就引用一个权威科学家来反证。前面的那篇作文,连这个都没有。一些高考作文应试指导总结出一条规律,叫做“名人开会,名言荟萃”。同学们背诵了许多名言,但是都是死的,只有用在论述的焦点上,才是活的。

 

由此观之,坚持真理需要一定的勇气,需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勇气。

点评:“权威”这个词是讲到点子上了。只是这个地方的逻辑还不够严密,“科学家说的话,不一定都是对”,这还只是从反面说的,而挑战的勇气,则是从正面说的。所以,这里还有一个逻辑的过渡,要过渡到“勇气”上,逻辑上还要细致一些。如果加一句“尽管如此,要怀疑科学家,还是需要勇气的”,就会好一些。

 

正如坚持“日心说”的布鲁诺,不惜自己的荣誉,甚至为之献出了生命,但却因此换来了千古不息的歌颂与赞扬。

点评:这个例子举得好。虽然是许多人都知道的,但是放在这里,很雄辩。美中不足的是,简单了一些。如果把具体细节亮出来,就更好了,比如把鲜花广场、宗教裁判所的火刑点出来,布鲁诺面对火刑,还是坚持自己的看法,不惜为自己的信念献出生命。如果能再举出伽利略,虽然口头上检讨了,可是脚还是划着“不”,则论证可能更为丰满一些。因为这是本文立论的核心。

 

坚持真理需要有坚持的勇气,但是,假设布鲁诺只是一个田亩间耕作的农夫,或者是市井间喧哗的商贩,又怎么会有勇气提出“日心说”呢?恐怕只会被人当作疯子,只会被人说是自不量力。因此,我认为坚持真理要有足以支持自己来坚持真理的能力与才干。
点评:立论确立了,还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在这以后,让它在具体的分析中,引申出更深层的观念来:坚持真理仅仅有勇气是不够的。因为论题是坚持真理,如果坚持的不是真理,而是谬误,就可能是“疯子”了。因而,提出坚持真理要有能力和才干,论述就从第一层次深化到第二个层次。

 

 

哲学家的学生若干,但真正对苹果的真假提出怀疑的只有两个,为什么?因为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通往真理的道路往往是崎岖的。

点评:这里论点进入第二层次,应该说有一定的深度了。但是作者还不满足,接着又引申出第三个层次。“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如果加上“少数就是孤立,害怕孤立是坚持真理之难的更深刻的原因”,可能就更严密一点。

 

假如那两个学生没有强大的心理屏障来反对哲学家的观点,则那只苹果会一直“真”下去;假如生物学家没有强大的心理屏障去反驳教会中关于“生命灵气”的说法,则至今人类都不会知道血液为什么循环;假如故事中的小孩子没有强大的心理屏障,冒着死罪的危险揭穿皇帝新衣的真相,则可怜的百姓至今仍蒙在鼓里。所以,我认为,坚持真理所需的强大心理屏障,即自信,是不可少的。这也是在坚持真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具备的素质。

点评:为什么坚持真理呢?前面分析了三个层次,第一要有勇气,第二要有能力和才干,第三不怕被孤立。但是,对于这么高度的概括,具体的证据只有两个,一个是郎志万的议论,一个是布鲁诺的献身。这一段文章的好处是增加了更多具体的实例。举例之难在于,实例举不胜举,而文章的篇幅有限,这里作者采取了“简单枚举”的办法,用一句话表述一个例子,这叫做概述。而且用了反问句,增强了情绪的力度。当然,最后只是归结为“自信”是坚持真理必备的“心理素质”,并不能概括前面三段的全部内涵,反而使论点倒退了。前面已经说过,光有勇气,如布鲁诺那样不怕牺牲,是不够的,需要相应的能力与才干。这里却只强调“信心”。如果把布鲁诺的引子放到最后,论述的层次就更有序了。

 

真理的路往往最难走,但结果总会是一片光明,而歪理的路看似平坦,最终都会通往堕落的深渊。

点评:这个点睛不错,简明,带了一个点格言的性质。

 

所以我们应当坚定不移地走真理的道路,要有坚持真理的勇气与自信,具备坚持真理的能力,走向属于自己的那片光明。

点评:总的说来,这篇文章比较优秀。作者有头脑,文章写得有逻辑、有深度,层层深入。通常的议论文往往先有论点,再举与论点相一致的例子,实际上排除了与论点不一致的例子,这样的论点是固定、僵化的。而这位作者,则是先确立一个初步的论点,然后举例子说明,分析其不足、不够。从坚持自己看法的必要,到坚持之难,首先需要勇气、不怕牺牲,再到要有能力和才干,最后还要不怕孤立。不断提出新的问题,深化论点,得出更为周到的结论。议论到位了,最后展望,“走向属于自己的那片光明”,还有一点文采。真是难能可贵!作者是有点才气的,可是据悉,这篇文章得了55分,只比前面那篇多了1分,高考评卷的老师实在应该反思自己的水平了。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