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童燕华:阳光总在风雨后——品社课磨课心得

发布时间:2015/4/7 16:57:47

 

华安县小学综合科名师工作室(品德学科)在12月下旬开展送教下乡暨市级课题《小学品德课体验式教学活动设计的研究》研讨活动。起初,课题负责人李老师问我,准备上一堂展示课吗?我想都没想就直接答应了。

为了给大家呈现一节精彩的品社课,通过百般思量,仔细斟酌,最终定下了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中华民族大家庭》这个课题,接着是紧张的准备环节,我深入了解了五年级学生的特点,钻研教材,查阅资料,编写教案,制作课件,还特地学习《爱我中华》这首歌曲。

这一课综合性很强,融地理、社会、文化、品德教育于一体。关注主题目标、学科特点、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内外的关联、学生的体验与感悟,是上好这节课的关键。

准备期间最难熬要数磨课过程。第一次磨课,执教结束后我的心情难以平静,虽然课前我认真阅读了很多关于民族风情的资料,制作了内容丰富的课件,同时也为学生准备了相关资料。课上学生们也能结合华安的少数民族,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等形式认识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的成员,理解民族和谐平等的内涵。但是各种资源的利用不够开放,课堂口头禅太多,过渡语不顺畅。我就结合评课老师的意见进行了整改。

第二次磨课,感觉好多了,学生上课积极性高,发言积极,但我感觉学生的小组合作,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起到作用。怎么办?如何处理好?我就请教了李老师和邹老师,结合她们的意见,重新整合了小组合作学习的资料,提出了新要求,让每个小组成员先阅读资料,再进行讨论,避免盲目性,让小组合作真正落到实处。

第三次磨课,原以为经过两次的整合与改进,这节课会很顺畅,出乎我的意料,这节课上的很不好。学生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对学生的回答没有很好的进行评价,学生资源利用的不充分、不及时。整堂课上完,感觉很差,没有激情,找不到感觉。

我总结了经验,比如,我在学生认识了56个民族的基础上,可以试着问学生“在什么地方能找到各民族?”学生的回答肯定都不一样,这样就可以开放学生的思维。要改变课堂的生成利用不及时,比如学生在回答自己是哪个民族时,很多学生回答是汉族,我应该顺势引出汉族是人口最多的民族,其他民族被称为少数民族。这样就及时抓住了学生有价值的回答,师生产生互动,使知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与拓展。

但对学生的回答,我一般只会简单的说,“你真棒!”,“你读的真好!”等等,缺少课堂评价激励性语言。之后,我又上网查找及请教其他老师,在课堂上如何正确有效的评价学生的回答。

此外,由于教案改来改去,没有定稿,导致对教学内容不熟悉,我对自己说,一定要定稿,不能再改来改去,否则越改越乱。李老师建议我接下来必须进行说课,熟练把握好教学环节,把握好上课节奏,采用富有童趣的语言,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在李老师的指导下,我对说课进行反复练习,说的不好,立即纠正。一遍又一遍,直至滚瓜烂熟。

两周后,我走上讲台,由于准备充分,信心倍增,就不紧张了。一堂精彩的品社课就在我与孩子们友好“合作”之间画上了句号。

“课堂气氛很活跃”,“你很有激情哦”在课后评课中,老师给予了诸多好评。我微笑地说:“谢谢你们的鼓励!欢迎大家多多指教。”

我认为磨课的过程,是一位教师进行试教、反思,再试教、再反思、再上课的过程。磨课同时也是众人教学智慧碰撞,共同进步的良好平台,其他教师对同样教材的不同理解,使我取长补短,让我在参与、研究、思考、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成长。这个过程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们的自信心,进而焕发了积极性。

“一人上课,多人受益”这是我们对磨课优势的概括。一次次的试教,一次次的反思,一次次的更新,一次次地收获,磨课过程留给我许多感触,是痛并快乐着的过程,是“克隆”与创生的过程,是思索并未停止的过程,我们何乐而不为?

 

作者:童燕华

学校:华安县实验小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