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日亮:说了“读书那些事”之后
发布时间:2015/5/5 8:41:53
4月2日是个糟糕的日子。我认为我那天的“三牧讲坛”讲馊了。虽然事先准备了提纲,讲着讲着自己却发觉不知道讲了些什么。这是很少有的。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我想讲的太多,本应该以少胜多,结果是治丝而愈棼。二是重感冒在家里躺了十天,终日昏昏,思路老集中不起来。这些都不要紧,过去就过去了,以后当有所弥补,读书的话题我还会想讲的。可是没有想到,李校长却于当日就写了一篇博客,“甚赞”我的讲座,什么“精彩的时刻”“美好的时光”“报以热烈掌声”,直说得我耳根发热。唯一庆幸的是,那天听众大约只有二十来个,否则如果再来一句“雷鸣般的××”,将轰得我不死也要躺下,那是肯定的。
话说回来,由于经常在图书馆与李校长见面,谈话总离不开读书看报。当陈芳老师布置“讲坛”的差使,立马想到讲讲“读书”是何等现成。每两周一次的三牧讲坛,可讲的人,可讲的话,一定不会少。这是我们学校每个月两次的一道教育文化盛餐。那天我说过,整个一中就应该像是一座图书馆,而图书馆就是一中师生的精神餐厅。三牧讲坛,除了有教育的话题,更要经常有读书的话题。因为我们所赖以教给学生的,唯有我们日常所读所消化所自家生产的东西。教书只是我们的职业,而读书才是我们的志业。不读书何以教书?做不到学而不厌,又怎能诲人不倦?苏霍姆林斯基点赞那位历史教师“为了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之后,接着说道:一个教师刚参加工作的头几年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给学生的最低限度的知识,如果为10:1,那么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龄是时候,这个比例就得变为20:1, 30:1,50:1。“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当我每次想到教育教学问题,每次在校内校外观课之后,总不免时时想到苏氏的这个比例数字而深有慨焉。因此才有那天我说的一句话:每一个合格教师的上岗证上,都得填上“读书人”三个字,这才是一个教师最真实可靠的“身份证”。我也因此希望三牧讲坛,能把“说说读书那些事”作为一个常说和长续的主题,姑且以我这第一次不像样的开讲作为引子,使更多人能够继续讲下去,讲好它,如百川聚流,日夜不息,蔚为福州一中的生动活泼的文化景观,则盛矣哉!为了做到这一点,我想,我们最好有个“爱书者的约会”,即读书人的定期不定期的聚晤,如同我的母校福建师大附中的“1+1俱乐部”那样。图书馆也完全有条件成全这个美好的愿景的实现。
当然,关键是教师本身是否经常处在阅读的状态之中。如果我们教师也未能免俗,与世浮沉,也像社会上多数人那样都成了“低头族”,同样习惯甚至沉迷于“网览”和“屏读”,视图书馆丰富而鲜活的藏书如不存在,还腆然以“我是自己买书看”为遁词,几乎不到馆,也不借书,不看书,只满足于一本教科书和教参,徒靠网络搜索下载,自以为可以对付一辈子,他自己也许真能如此这般讨生活,可又如何把学生带进书籍的海洋,让他们成为知识的渴求者和探索者,深刻而长远地影着响他们的成长?我因此又不禁想起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一段让我一辈子铭记的话——
“如果教师的智力生活就是停滞的、贫乏的,在他身上产生了一种可以称之为‘不尊重思想’的征兆,那末这一切就会明显地在教学教育工作中反映出来。……教师不尊重‘思想’,学生也就不尊重教师。”
我们的学生都是素质优良的学习尖子,我们的教师也都具有良好专业修养且勤于职守,但我不知道,我们有多少教师是能够让学生打从心里“尊重”的。“尊敬”与“尊重”并不是一回事。尊敬一个有“水平”的教师,和尊重一个有“思想”的教师,是有显著区别的。一个教师喜欢不喜欢读书,读的书多不多,时间久了学生是会感觉得出来的。教师的脑后有没有如佛家所说的“后光”——智慧之光,久了学生也会以他们的视线捕捉到的。
真的,教师,特别是福州一中的教师,都应该且都有可能积淀与修炼自己的“后光”。只有众多的“后光”才能长久铸成百年名校的巨大光环,荣耀杏坛,辐射遐方!
作者:陈日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