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秀菊:“放”仍需“范”
发布时间:2014/11/5 11:20:43摘要:新教学理念要求朗读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我们的阅读教学必须避免教师范读“弱化”和学生自主“失度”的倾向,因此,朗读教学和所有课堂教学一样,在倡导自主、开放的同时,仍需甚至更需加强教师范读的作用,以引导学生正确规范地朗读。
关键词:范读 主体性 朗读 正确规范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主人。”“阅读课要以读代讲。”……新课程带给我们全新的教学理念,尤其是作为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基本训练——朗读教学,更是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读感悟,以读代讲,个性朗读,以演代读……可是,书声朗朗之后“乱花渐欲迷人眼”,我们的阅读课似乎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一、教师的范读“弱化”了。原来我们生怕学生不会,不放心,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于是,所有的课文,不管深浅难易,一律由教师范读,学生一定得按老师的示范样本读,学生的朗读模式化,失去了自主与创新。而现在,老师们生怕有越俎代庖、剥夺学生自主的嫌疑,课堂上为了体现学生的自主,甚至不管学生是否能通过朗读理解文章内容,体味文章思想,感悟作者情意,而是把课文放手让学生自己读,有时甚至不做任何示范。于是乎,学生主体性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与示范却弱化了。一个教师教学《我爱故乡的杨梅》第二段,在两三个学生朗读都不理想之后,提示:“谁能把春天的杨梅树读得美一点?”“再美一点!”“更美一点!”十几分钟过去了,孩子们一遍又一遍地读,却依然没能也不知怎样让故乡可爱的杨梅树美起来。其实,此时老师只需给学生一遍示范,让他们知道在字词句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等朗读技巧上怎样处理,孩子们一下子就能学会,师生就不至于浪费那么多时间却仍纠缠在这个环节走不出来。当然,这里面也可能有教师的原因。有的教师由于自身朗读水平有限,怕误导学生,也就索性作罢。邻居孩子告诉我:“我们语文老师从不示范朗读,他的普通话不标准,一朗读同学就会哄堂大笑。老师就由我们自己读,爱怎么读就怎么读。”
二、学生的自主“失度”了。现在在朗读教学中,有的学校过分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开放度,弱化了教师的范读作用,以至于有的老师对学生的朗读好坏对错一味表扬:“你读得真好!真棒!”甚至有的教师为体现学生自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在学生表达出现偏差甚至错误时,也没有以自己正确的范读来更正学生,既失去了自己的主导地位和示范作用,又容易使学生的学习步入歧途。一位教师执教《三袋麦子》,请小朋友朗读小猪的话,有位小朋友站起来撅着嘴唇,压着嗓子,用近乎猪的嗓音读了小猪的话,老师很高兴地表扬了他。于是,接下去的几个小朋友全都拿腔捏调模仿起小牛、小猴的话,结果,课堂像是动物园一般,“哼哼”“哞哞”声不绝于耳,学生的注意力全都转移到模仿动物的腔调上,而置阅读理解课文于不顾。其实,这个部分课文的朗读主要在于理解小猪、小猴、小牛对麦子的不同态度的处理,而不在于它们的语调。可孩子喜欢表现自己,朗读时偏离对课文的感悟,致使感情表达欠妥当,此时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及时给孩子们正确的引导。
有鉴于此,我认为实行课程改革,并非是我们所有的传统都不好,都要扔掉,而是要在传统中融入更有活力,更适合孩子们自由成长的东西。教学过程是学生认识和发展的过程,学生说错话,读错书,都是正常的,正因为他们意识形态还不完善,认识水平还不到位,才需要教师适时正确的引导。所以,朗读教学和所有课堂教学一样,在倡导自主、开放的同时,仍需甚至更需示范与规范。
首先,教师的范读要发挥功效。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富有魅力,富有感染力的。语文课尤其是阅读课,教师的语言魅力要发挥作用。字正腔圆、富有激情的范读无疑是非常直接而有效的方式,它可以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欣赏水平,给学生以激情的感染,心智的启迪,美感的熏陶。几年前听贺诚老师执教《长城》。开课伊始,贺老师对课文第一段连作了几次不同技巧处理的示范朗读。标准的普通话,饱满的激情,宏伟的气势,一下子打动、震撼了学生与所有听课教师。学生马上把握了文章的情感基调,领悟了作者的意图,进入了忘我投入的学习状态。良好的课堂氛围一经形成,师生的教学活动便进行的极为顺利。那样一节教者、学者、作者三心合一的语文课,真是叫人拍案叫绝。还有孙双金老师的《黄河的主人》,窦桂梅老师的《再见了,亲人》等,都以其充满激情的示范朗读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引发了学生的共鸣,引领学生进入美好的学习语文的情境。还有许多名家名师的阅读课上,那清晰、流畅、富有魅力的语言,准确、真挚、热情奔放的范读都让我们深深折服,成为我们永远的范本。所以,语文课不是不要教师的范读,而是需要适时、正确、声情并茂、富有感染力的范读。
当然,语文教师的范读要根据不同的教材,在教学中找准时机。或于课前,范读激发学生情感,或于课中,范读引导理解课文,或于课后,范读启迪审美熏陶。只是,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自己首先得实实在在练好普通话,老老实实练读每篇课文,提高朗读水平,才有可能给学生以正确的示范,这也是我们最基本的业务要求,更是新课程对我们的最基本要求。
其次,学生的朗读要正确规范。《语文课程标准》(修订本)强调学生阅读习惯,诵读习惯的培养,强调“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强调“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强调用“普通话”“正确”朗读课文,这是阅读的基本要求,更是朗读的基本要求。因此,进行朗读指导时,在尊重学生自主体验的同时,更应该引导学生正确规范地朗读,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提高朗读能力,培养语感。这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要从许多方面抓起。一要引导学生读准声、韵、调,规范每个字的发音。字正腔圆,是朗读的基础。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发音,教师自己首先要练习正确发音。我们福建是方言的“重灾区”,没有好的普通话语言环境,教师需要花更多的时间,付出更多的代价努力读准每个声母,每个韵母,每个声调,读好每个字,说好每句话,给学生正确的示范。对学生的训练要从一年级抓起,从每节课抓起,从每个字的发音订正起。二要在朗读技巧上给学生更多的指导,让学生读出正确的语调、语流。常在许多课堂上听到学生齐读,为了整齐,孩子们一字一顿、一词一顿地读,语调完全偏误,读久了,即使是个别读时,学生也是一词一拍地唱着读,这是学生朗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老师要在字调、句调、变调、轻声、轻重音格式、逻辑重音等方面狠下功夫,给学生更多的示范指正,防止字化、词化、句化的现象,引导学生形成准确恰当的语调、语流,这是提高朗读水平的关键。三要正确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读。阅读课上,学生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体验是紧密相连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依托文本,反复品味。但当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出现偏差时,如果一味让学生读、“以读代讲”,只能出现如上述《我爱故乡的杨梅》那节课的情形,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于永正老师执教《小稻秧历险记》时,一位学生朗读到杂草被“喷雾器大夫”用化学除草剂喷洒之后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由于理解不到位,他读时声音很大,力气很足的样子。于老师就启发说:“要么你这株杂草抗药性特强,要么这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我得再给你喷洒一点。”说着,便朝朗读的学生做喷洒农药的动作。在同学们的笑声中,这位同学再读时,耷拉着脑袋,真有点“有气无力”了。阅读中,教师的主导就应该在学生这一主体迷失方向时,正确引导,实现真正的“唤起”。
总之,在朗读教学中,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放手让学生自主朗读的同时,仍需要教师的示范引领,使学生读得更正确、规范。
作者:周秀菊
学校:霞浦县实验小学
此文发表在《福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