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港珠:灵活木铎之舌,做有根的语文教师
发布时间:2015/8/6 9:50:32
在北师大校园中,我看到北师大建校百年纪念碑上有书法家启功书写的“木铎金声一百年”七个大字,引发思考:为什么北师大以“木铎”作为校徽标志物?这出自《论语·八佾第三》:“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意思很明白,出色的教育可以为驱除天下的黑暗和腐败起巨大作用。因为孔子长年从事教育,“木铎”就成了教师的别名,木铎的木舌就可被比作教师的“教化之舌”。 北师大的校训就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必然是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的,必然是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知识修养引领无数优秀的学生跟进。
培训中,我们遇见了一位位智慧的教授.他们思想深邃宽广,感情激扬澎湃,语言精准奇崛,洋洋洒洒,深入浅出,就像一棵棵根深叶茂的苍天大树,令我这个小学语文教师肃然起敬,抬头仰视,心向往之,也为自己的浅薄,浮躁而汗颜。北师大教育学部于述胜老师在讲座《中国教育思想传统中的感应原理》中指出,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文明,我们要自己去深入探究,用自己的眼睛去了解,用自己的心胸去吸纳,而不要总是通过外国人的眼睛来了解我们中国自己的文化。我们的圣贤先哲像婴孩一样给了我们最纯真,赤诚的人生道理,修身原理,治国之道。如《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再如《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等等,所谓“半部《论语》”走天下。你静心品味,真是意味无穷,受益匪浅啊!读经典,说到底就是文化熏陶。我们习主席的言论越来越引起国际重视,因为主席之舌显示了中国文化特色。于述胜教授教导我们中华圣哲的世界观是天人一体,物我感应,生生不息。《礼记》“人者,天地之心也。”我们是天地之心,大自然就是我们的身体,我们要教育学生热爱自然,保护我们的“身体”。“穷理尽性,以致于命”,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把自己的善良本性显现出来。《易传》“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一个老师,当他思考如何教时就是在“学”,学与教是一个系统。
语文教师作为母语教育工作者,应该有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修养,中华经典是语文教师的根。可扪心自问:我作为语文教师,我的“根系”发达吗?我能背诵几篇四书五经,我能吟诵几首唐诗宋词呢?我真的能感受到中华经典中的美好情感吗?以我之昏昏如何使学生昭昭呢……如此追问,我感觉自己是无根的飘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竟然漂了这么多年。为了灵活我们的木铎之舌,为了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根系发达,我们要潜心学习中华经典,比如可以研读王夫之的《四书训义》。期待在每一个教学细节中透出文化。一个“学”字,學在甲骨文中有“爻”,教也。但文字简化了,“学”没有“爻”了,没有神交脑灌水,怎能学好。一个“导”,在繁体字導中有个“道”字,可见对学生的“导”要有“道”——什么“道”?就在中华经典中。
作者:郑港珠
学校:龙文区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