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郑伟伟:评价“差生”之我见

发布时间:2015/8/27 11:11:13

 

所谓“差生”,一是学习差,考试成绩位于班级、年段倒数;一是常规差,迟到、旷课、对老师态度恶劣,等等。这类学生存在的问题是班主任最头疼的。班主任往往付出甚多,收效甚微。貌似没有成效的工作,实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却往往会收获一些教育的感悟。下面我谈谈我在处理“差生”问题中的体会:

一个留级生

以前我的班级曾转来插班生陈某,他是留级生,因为成绩差,扰乱课堂,顶撞老师等原因留级,是原先年段,学校的 “差生”“典型”,原来带过他的老师,也纷纷在我面前数落他的不是。我陷入一种焦虑状态中,先入为主地、有敌意地对待这个学生。虽然他实际表现是没有迟到、旷课,也基本没有扰乱课堂,但我常对他吹毛求疵,一次,无意中看到他和两个女生在学校无人的顶楼聊天,我更是气得发抖。

经历了这个事,我有以下体会:

对“差生”要有独立的评价、客观的评价、发展的评价。

一、独立的评价

现在想来,我当时没有自己独立地评价这个留级生,没有自主地认识他。因为他原来曾是差生的“典型”,我接纳了其他老师对他原有的评价,认为他就是一个爱抽烟、扰乱课堂气氛,顶撞老师,专门找茬的学生,给他贴上标签,认为他就是一个“差生”。如果可以重来,我应该摈除对他既有的评价,自己重新去认识他,得出自己对他的看法。

对待学生、特别是对待“差生”的评价,就好像对一篇文章的解读,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感受,一定要“读出”自己的对他的感受和认识,才能和他进行沟通,才能找到你对他独特的教育方式。如果排斥自己去认识他,而只通过对他既有的评价,想用教师的权威征服他,规章制度上的条款约束他,是行不通的。毕竟,沟通才是教育真正的开始。

二、客观的评价

因为这个留级生转到我班级的缘故,我情绪紧张、焦虑,课堂上,他只要一说话,我就停下来大声地呵斥他。事后,我问学生,他们都不觉得他有多讨厌。

北京教育学院张红老师的讲座上提到一个例子,某老师在批评一个学生,越来越激动,但学生越来越平静。老师看学生没在听,让学生说自己讲到哪了,学生竟也回答对了。事后问这个学生没听为什么还能回答老师讲到哪了。学生说:“第一,她每次就那么几句。第二,根据时间测算现在不是第五就是第六句。第三,她情绪激动不知道自己讲到哪了。”

想想这个例子和自己对待这个留级生的方式何其相似,批评学生,情绪激动,说教的道理一套一套,但事实上这样的批评教育对孩子的帮助有多少?教师带着情绪评价学生,使我们不能对事情进行客观地判断、分析,不能对学生进行客观的评价。

三、发展性的评价  

现在想来,因为这个留级生原来曾是差生的“典型”,我顺延其他人对他原有的评价,而没有自己用发展的眼光去认识他,以至于没有客观地看到他的优缺点和复学以来的改变。所以工作起来觉得困难重重,其实是自己的认识的停滞不前。

每一位学生都是“未完成”的人,是正在成长的人,在他们身上,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能。这是教育的资源和财富,应当加以引导,通过教育不断培育和扶植他们身上的“生长点” 。

一个“复杂”的“差生”

我今年的班级有个原来年段闻名的林同学,该生发型特异,经常上课迟到,在课堂上吵闹,对老师态度恶劣。面对这样一个“刺头”,说实话,我有些战战兢兢,我担心自己镇得住他吗。也许是看出我的顾虑,段长就安慰我说他其实很聪明,成绩也还不差。

在和林同学的长期接触过程中,虽然他还不时上课玩手机,被我收缴,不时迟到,受到惩罚。但是我也常常听到对他的肯定。林同学聪明,不止段长这么表扬过他,连数学老师、物理老师、化学老师都肯定他领悟力高,数学老师还多次表扬林同学上课十分认真。

一次文艺汇演,我以为他点完名就溜走了,正和段长要数落他呢,结果段长特别表扬了他,原来一个多小时,他都在后台搬舞台沉重的道具。我私下和同学聊天时,他们也表示虽然林同学说话得罪人,但他为人还可以,同学们并不讨厌他。

我也渐渐去注意到林同学好的一面。

林同学重感情,会热情地和老师打招呼。我家里有事请假了几天没来上班,他会关心地问我:“老师,你家里没事吧?”

林同学不爱背书,上一次期末考,我没收了他的语文默写小抄,反扣了他的分数。但是总复习开始了,他态度认真了起来,主动去背书,比别人背得慢,但也分段背给我听。

四、全面的评价

人性是复杂的,没有纯粹的差生。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是有缺点的。在教育一般的衡量标准下,差生成绩差、常规差的缺点被摆到了明显处。而学生动手能力差,人情淡薄,斤斤计较,心理承受力差等等问题隐藏着。我们应该客观地全面地看到这些。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都有优点。差生也不例外。及时地肯定差生的优点,对他的好的表现作出描述性地评价,增强他的自信,有利于他完善自己的不足。

一个毕业生

这个暑假,我碰到了二中毕业的一个女生,她只考上大专,在一家珠宝店做销售,工作了一年多。这个学生原来在二中学习成绩不理想,属于成绩上的差生,但是看她现在的状态,在自己工作的小小领域,表现得自信、自如,从原来文静、腼腆的女孩变得成熟、专业、得体。

五、个性化的评价

学习成绩是衡量好生、差生的标准之一,但并不是唯一的标准。在这样一个功利化的时代,我们评价孩子不该功利地只以成绩和常规这个单一的标准来衡量他们。

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性。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只是10%的优等生。剩下的大部分的人,要依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发挥自己所长。

一个人成长中两件事是永恒的:寻找自己,我是谁?寻求意义,为什么?个性化的评价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老师的评价有利于引导学生认识自己与众不同之处,建立自信心,有利于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品质。

而所谓的成绩、大学文凭,和孩子独立、自信的精神面貌,哪种是我们教育所期待的结果呢?

激励的评价机制

有这样一个理论:破窗效应(Break Pane Law) :一扇窗户被打破,如果没有修复,将会导致更多的窗户被打破,甚至整栋楼被拆毁。

对待差生,就类似这个破窗效应,我们以成绩和常规来界定他是个差生。他在成绩和常规方面做得不好,我们单一以这个标准来衡量他。那么,他在这方面的表现不尽人意。渐渐地,有越来越多、不同声音对他的负面评价。这些负面评价好像先是破了一个窗户,两个窗户,接着也无所谓破得地方越来越多了。甚至最后这个学生都可能对自己破罐破摔。

综上所述,种种评价方法,主要是要有一个激励的评价体系来实现教育“差生”的目的。

新课程标准下的学生评价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评价在实施中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我们应该暂时忽略“差生”成绩和常规上的不足,多角度地评价他,肯定他好的一面,建立起他们的信心,在自信的氛围中,他会发挥自己的优势,获得某一方面的进步。

诺尔特的诗《孩子在生活里学习》里写到:“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里,他们就学会谴责。如果孩子生活在敌意里,他们就学会争斗。……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们就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赏识中,他们就学会立志是好事。”

让我们多对“差生”作出正面的评价,引导他们认识自己,培养他们独立、自信的精神。 那样应该就没有真正的“差生”了吧!

 

作者:郑伟伟

学校:福州第二中学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