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根评《我读徐悲鸿的马》
发布时间:2015/9/18 15:32:36
让感情进入艺术境界
——评《我读徐悲鸿的马》
马克思说:“如果你想欣赏艺术,你就必须成为一个艺术上有修养的人。”尽管每个人都可以听,可以看,但是要正确领会作品的精髓,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却需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作为一个中学生,如果他在艺术上缺乏修养,那么他的精神生活将是单调乏味的。
福州三中高三何柱峰同学的这篇评画习作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徐悲鸿的马确实有一定的鉴赏力。他完全被画中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所吸引、感染了,不仅在感情上有所共鸣,而且在理智上有所领悟。作者说:
也许是看了些古书的缘故,我从小就很喜欢马,曾为自己住子啊南方的城市见不到马而深感遗憾。我想象中的马是驰骋万里,堪托死生的神骏。自从看到徐悲鸿先生画的马,我就觉得数年来萦绕在脑海中的马就是这样的,这是真正的马。我常常长久地凝视着徐悲鸿先生的画,领悟其中的奥妙,让艺术的享受如同泉水一般淙淙地淌入心里。徐悲鸿得画正像是无形的手指,拨动了我的心弦,开阔了我的襟怀。
在学生中常有一种误解,以为学习写作就是学习技巧,其实这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接受感情的熏陶。有志于写作的人要学会训练自己的审美情感。福建师大孙绍振教授曾说过:“要有意识地使自己原始的、粗糙的、蒙昧的、麻木的感情进入一种艺术的、净化的、发达的、灵敏的、个性化的境界”才是最重要的。要使自己养成感情的自我检验的习惯,使自己的感情丰富起来,这才有写作的起点。因此,我们不但要善于研究世界文学文化名著(包括音乐、美术),而且要从中体验大作家的感情世界的丰富色彩。何柱峰同学这一篇作文写得好,就得益于他对美的感受能力。他在欣赏徐悲鸿的马时,还作了比较:
我看过许多关于马的图画。历代画马的高手如云,其中唐代的韩干较为后人所推崇。韩干的马可谓是“无一瘦”,个个肚圆腰粗、腿短尾细,总是带着缰辔,奔放不羁,骁嗨之姿跃然纸上。其中的奔马疾走如飞,有“风入四蹄”之势。尺幅之前,我真正体会到“呼之欲出”的妙处。
……
我更欣赏画在大漠上的奔马,大漠绝域的辽阔和苍莽——给人以伟烈庄严的情绪,对骏马的“所向无空阔”的气概会肃然起敬。我想,徐悲鸿先生画的马会使人振奋的原因大概就在于此吧!
文中能将徐悲鸿的马和唐代韩干的马进行对比,对其形态、神情用简洁的词语加以评说,用词妥帖、生蛋,再现了画中的艺术形象,同时,还能驰骋着自己的想象,表现了作者的较高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作者在文末说:
人类的希望就在于后人会超过前人,人类的进步也正是在于不断地突破,不断地更新!
后来者所走的路是前人开辟的,后来者理应开拓更多前人所未达到的境界,才不至于愧对前哲先人。
结尾的议论,不是就画论画,而是能从画说开去,得出颇有哲理性的结论,这就尤为可贵了,因为它使文章的视野更为开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