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王立根评《福州的古巷》

发布时间:2016/1/15 15:54:11

 

 

意蕴深邃的古巷文化

——评《福州的古巷》

 

福州一中高一詹玲同学《福州的古巷》,勾画出了福州古巷独特的风貌,渲染了一种东南沿海才有的“巷子文化”。充分运用透视感和空间感,千方百计地调动读者的听觉和视觉,如秋的巷和夏的巷,让读者如置身其中。在作者娓娓的叙述中,读者能感受到福州人特有的生活方式和一种蕴含在平和、宁静之中的生活节奏。

作文一开头就摄取了几个充满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地方情调的镜头:

“嗒……嗒……”木屐声在凹凸不平的石板上撞击着,声音由小到大,又由大到小。我想,日本的木屐是由福州传过去的吧。因为福州地势低,所以气候潮湿雨季多,为了防止鞋滑,福州就拿那又硬又厚的木头锯成葫芦形,上面钉上一横条,木屐就做好了。工序简而又简,穿起来自然不很舒服。又硬又冷不说,走路后脚跟还离木屐老远。看来,若是没有经过“训练”,还真穿不来呢。那巷子的两边是矮矮的墙,灰的、红的、青的。墙角上铺着一层茸茸的苔藓,几处缺口处长着蕨草,风一吹,摇来晃去……

字里行间流动着作者对家乡的浓浓的深情,这样的巷子风光应是独特的:

除了夏天的夜晚,别的季节,特别是秋季,巷子总显得听瑟索的,几根蔫黄的墙头草在风里颤动,寒气逼人。偶尔来几个小贩,才给小巷带来些许声音,传过去,穿过去,直到巷尾。在多雨的春季,连小贩的声音都听不见了,只有淅淅沥沥的雨声在回荡,从小巷中升起一种仙境般的感受。

作者还刻画了巷子中的人物,淳厚的人情,古朴的民风,慈祥的老人,欢乐的小孩:

其实小巷的夏季才是最热闹的。白天也同大街上一样,日光灼灼地烤着大地。可等到太阳一偏西,所有的东西都一齐汇集起来。两块竹板一叉,便赤着脚,舒舒服服地躺下来了。老头儿拿起了烟具,“吧嗒吧嗒”地抽上几口,就没天没地地聊起来。老太太手里拿了一把蒲扇,摇着摇着,看那几桌已经开场的钓鱼牌,便津津乐道地指手画脚。小巷里有一口井,井边是孩子的天地。捉猫猫的、打水战的,叽叽嘎嘎,欢乐得叫个不停。这声音盖过树上成群飞来飞去的麻雀,除非到井边洗衣的妇人发出命令和地动山摇的吼声时才会罢休。

这一切都似乎很古老,树影、星星、月光,仿佛是都市里的乡村,作者还写了小巷里特有的福州小吃,那声音,那香味,那颜色,裹着浓浓的乡情:

除去井边还有一个孩子的天堂——小贩的摊边,孩子都爱在那卖吃的小贩身边转悠。只要听见竹签在竹筒里“刷刷”的声音,便知道是卖山楂的老伯;若是听见瓷勺子撞击瓷碗的声音,就料到卖鱼丸的来了;而那一声高过一声的、连声音都渗着甜味的“麦芽糖——”的叫声更会迎来一群小馋猫。捧着大碗、小碗、口杯,大手、小手、黑手、白手,统统都挤在一块,头撞着头,就等那黄澄澄、香甜的麦芽糖捆上一棒子,端在手里,乐悠悠慢条斯理地用筷子卷着吃。还有一处孩子的天下,便是泥人摊前。只见那永远和蔼的老艺人,手不停地在五颜六色的江米团上这儿撮些,那儿捏些,然后搓一会捏几下,一个活灵活现的玩偶就在眼前了。还有吹糖的,吹出五颜六色的玩意儿,引来周围孩子的欢叫。几个眼馋嘴馋的,就把手伸进兜里,买上一个,在别的孩子羡慕的眼光里一蹦一跳地走了。

月儿升高了。一切都平静下来。小巷里的人都睡了,只剩下一个提着一面锣的人,边敲边喊:“天干气躁,小心火烛……”

这篇习作,对人事物景富有独特的审美观照与灵心翩飞的审美发现,写出了福州古巷的文化意蕴,表现了对家乡诚挚的爱恋,和对人生的思索。许多老福州读了这篇作文都热泪盈眶。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人们焦虑地期盼福州古巷这一美丽的风景线不要被人为地破坏。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