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根评《废墟》
发布时间:2016/3/11 16:18:12凝伫沉思,直言心声
——评《废墟》
作家曾经说过,凡是引起我们一种较深刻的意象或激起悲哀、愤怒、欣悦、赞美的东西,都是散文的题材。福州三中高三刘颐同学的《废墟》,写一位中学生对圆明园古迹的凭吊。那一段被人为装饰的断垣残壁对她的刺激太深了,于是原发的感情的蕴积与激荡的内觉冲动,通过审美的体验升华为情感,最终诉诸笔端。读完全文,我发觉作者的领悟是深刻的,感情是激越的。
作为古迹的圆明园遗址,以其无限的魅力吸引了络绎不绝的参观者,也诱导着无数描写它的文字。但,中学生写这一方面的题材还不常见,偶尔有的,也大多抒发一下爱国之情。而这篇《废墟》不是简单地重复这个主题。其实,面对废墟,就是面对历史,面对我们民族屈辱史。对此,有两种态度,一是“为先人讳”,尽量不去提它,或去掩饰它;一是直面血的史实,反思奋进,正如小作者所说,我们应当从废墟中“找出悲壮,找出星火,找出希望”,于是她强烈反对重修圆明园,哪怕是对废址的一点点修饰,她呼吁:“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这样的感受显然不随人后,不人云亦云了。
全文叙写的过程中传出作者情绪的律动,作者面对历史废墟,凝伫沉思,悟出一番大道理,直言心声。但作者并不急于直抒胸臆,没有在三言两语勾勒一下圆明园之后,马上转入大段议论,而是边叙边议地把那次圆明园之游的行踪大略地交代清楚,时时突出一些悲凉之景,营造一些不协调的氛围。如写万春园宫门,只点出“新的漆,亮的漆,却无法掩饰那往昔的痛楚;写长春园只带一句”触目所及是衰草新树、断砖残砾”;写“蓬岛瑶台”,点一下“简直是一个刻意装饰的大仓库”。叙叙议议之间带出“一种无可名状的滋味”,那感受就是:对于废墟,我们不必重修,不必修饰,因为“残缺也是一种美”。我们必须“坦诚地面对失败”,这感受是发人深省的。行踪交代完毕,由于感情的层层推进,终于达到了顶峰,最后大段大段的议论迸涌而出,激越奔放,酣畅淋漓,这样的情感,我们读后的感觉是坦诚的、率真的。
全文在情感流动上也颇有特色,由感伤而悲愤而高昂,过渡自然而多有起伏。全文的一段小插曲,小作者由于触景生情而泄愤于那个自告奋勇为她带路的“老外”,表现了小作者的悲愤心情和天真;其中写的那个细节:不知趣的游客在那断壁上刻“XXX到此一游”,是对某些人麻木无知的嘲弄,作者虽不点明,然而心情沉重是可以察觉出来的。我很欣赏那开头和结尾,总觉得有其深意寓焉:从情感上看,文章的开头并不是激越的。那开头,很平静,很闲适,写雨夜,一种有点忧伤的氛围中,一个小女孩读着带点感伤的书,很适合一些女学生那“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心态。乍一看这样的开头,写下去一定是苍白的、无病呻吟的,却不料,在不经意中,由于自己的名字带“颐”字,想起了颐和园,又从颐和园想到圆明园,于是掀起感情的波澜,那感情判若两人,却很真实,很自然。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开头呢?这是不是告诫我们,当我们的目光只投向自己的小天地时,那么充溢在自己四周的就只是无奈的忧伤;而只有把目光投向历史,投向社会,投向现实,我们才会发觉自己的肩上是沉甸甸的,才有那一种健康向上的激情?是不是告诉我们,必须摒弃那种矫揉造作的伤感、幽怨、浮华呢?可能是这样的。
当然,本文并非尽善尽美,全文虽然悟得较深,但叙述描写太粗疏,对圆明园昨天的辉煌,今日的破败以及人工修饰的不协调描写太单薄,这样紧随其后的抒情就少了充分的感情铺垫,思想的升华也失去了坚实的基础。当然,对一个中学生的习作我们不能太苛求,因为她还不是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