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技巧】浅谈如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发布时间:2014/10/11 16:43:28
高考考纲中“诗歌鉴赏”知识点要求考查学生“具有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考试说明》也把诗歌鉴赏定位于初步鉴赏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上。然而从学生应试的情况看,这一类题型的答卷实在不让人满意,学生无话可说,得分率大大低于全卷平均得分率,原因何在?学生怎样才能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在考场上规范地完成诗歌鉴赏的答卷呢?根据教学的实践,笔者认为提高学生古典诗歌的阅读与鉴赏能力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反复诵读
韩愈说:“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大量诵读、反复吟咏是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诗首先是读出美来,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诗的韵味、意境才能被品味出来,悟出“诗家语”的特点:
1、读出空白。古诗言简意丰,用极少的字能表达非常丰富的内容。因为高度概括诗句间常常是跳跃的,想象空间大,要添加生活体验,诗意才能顺承。如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诗人去年清明“寻春遇艳”而今年清明“重寻不遇”,两件事之间缺少交代,如果在二、三两加上“今年今日此门中”,就清晰了。也就是说,绝句空白需要读者根据第一句的“去年今日”去推断和填补。
2、读出古汉语现象。古诗是诗体的文言,具有诸多古汉语现象。
(1)倒装句式: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诗人晚上赶路,在溪桥拐弯时,忽然看见以前熟悉的社林边的茅店,将“茅店”置前加以突出,表达诗人对它怀有特殊感情。
(2)省略现象:陆游《临安春雨初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两句主语都被省略,上句省略了“我”,下句省略了“有人”。
(3)词语活用:杜甫《登高》“艰难苦恨繁霜鬓”里的“繁”,是形容词用作使动词,是“使增多”的意思。
(4)韵味含蓄:古诗多用形象思维,意思和情感不直接道出,而是寄寓在具体的物象之中。这样就造成表面是一个意思,而实际讲的是另一个意思。如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句中的“秋丛”,就是丛生的秋菊;“似陶家”,就是好像院中遍植菊花的陶渊明的家。诗人为眼前满院盛开的菊花所吸引,于是围着篱笆转来转去,不知不觉之间太阳已经偏西,诗人爱菊而流连忘返别有深意。
3、注意修辞,拟人比喻等修辞使用。如“塞上长城空自许”的“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而不是就长城说长城。
二、反复积累
学生必须了解并识记古诗的语言习惯和古代文化文学常识,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图画才能准确理解其整体的意境。
1、古代文化常识范围较广,大量的储备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地理解古代诗歌的含义。送别诗要了解古人折柳送别的习惯;边塞征战要了解唐朝的兵制,做、送征衣的时间期限等。这些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所写内容和寄托的思想。如杜甫《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仅仅十个字凝练概括出诸葛亮辅助刘备创建蜀国基业而确立魏蜀吴鼎足而立局势的卓绝功绩,以及创造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阵图的卓越军事才能,如果我们不了解“三分国”、“八阵图”的内容,那是无法真正读懂这两句诗的。
2、古典诗歌鉴赏需要用到很多术语,术语使用恰当,答题准确简练,一语中的。如:抒情方式则有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等术语;表现手法诸如烘云托月、虚实相生、欲扬先抑、言此意彼、画龙点睛、曲笔逆笔等等。牢记古诗鉴赏术语,并在阅读练习中理解运用达到熟练,对于准确答题至关重要,能收到言简意丰的效果。
三、反复规范
在经过一定的鉴赏训练之后,学生对于一首诗歌,往往会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感悟;述诸语言时,学生的思维却又往往大打折扣,写出的鉴赏文字缺乏逻辑性、条理性,我们需要规范。
1、规范题干“问什么”。一些考生在答题时常犯这样的毛病——“答非所问”。究其原因,审题不准确,不能确认题干要求的回答角度。题目要求你回答什么,你就回答什么。要求你分析意境、环境描写、语言特点、修辞运用等等,一定要看清,有的放矢的表达,才能重点明确。如: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后面问题:
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问:词的上阕,诗人是怎样表现离恨苦的?
答:表现了诗人的离恨苦。
分析:考生或者疏于审题,或者根本不明题意,故而答非所问,以致出现了这种让人哭笑不得的答案。依据题干的要求,考生应该回答的问题是“怎样表现”,而不是“表现什么”;“怎样表现”也就是作者使用了何种方法、技巧去表现情感。
2、规范自己“写什么”。写文章要遵循"意在笔先"的原则,要有思路,答题也要有思路。古典诗歌鉴赏题有些问题的比较宽泛,没有准确的答题思路是难以得分的。如: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坐 张耒
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问: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融情于景,景中含情是本诗的突出特点,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首先根据诗的表现手法回答“同意”,其次回答“为什么?”难点是这个问题比较宽泛,要回答就必须有个思路。“融情于景,景中含情,”诗中“景”是什么景,景含“情”是什么情必须交代清楚。因此,回答这个“为什么”须有两个层次:“诗歌描写了在寂静清幽的秋夜里,残叶‘迎风尚有声’的情景(第一层),抒发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情怀(第二层)”。这样去考虑,回答就能准确了。
总之,课改的自由与个性培养依然需要尊重古诗语言的种种特殊性;一种感悟,一份情感,表达也需要规范,充分把握已知来探求未知,根据要求确定层次,多读多练,勤学苦记;还要充分调动生活阅历、审美能力,灵活运用。如此一来,敲开诗歌鉴赏的大门,相信不会太久。
(作者: 霞浦一中语文组 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