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勇: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名师智慧
发布时间:2022/2/17 14:09:50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
——名师智慧
陈勇
王立根,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中语会常务理事,福建省语文学会名誉会长,福建师大文学院、福建教育学院客座教授。从事语文教学40年,主编《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著有《作文智慧》、《高中语文教与学》、《浅近文言文百篇注释》、《我说语文》、《临池心语》等作品;1985年获福州市优秀共产党党员称号,1986年获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1994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特级教师”光荣称号。他撰写的教学论文多次在全国省市获奖,编写的教学专著有200多万字。
王立根老师认为,一个教师,教好课,是应尽的义务,是本分。有一句格言叫“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由此类推:“不想当名师的教师不是好教师。”志当存高远,当然很好,但生活的逻辑并非如此,没有历练,没有教训,没有反思,没有积累,想一蹴而就,一心只想当将军,绝不可能成为好士兵。
当一名合格的教师。对语文教学一直保持着谦卑、敬畏的态度。从第一步做起,要过课堂关。每次上课前,都演练一番,怎样开场、怎么讲解、怎么提问、怎样板书、怎么总结,都烂熟于心。平时听老教师上课,写听课记录。向老教师学习,遇到老教师训斥时,便“色愈恭、礼愈至”。每天早晨,提早半小时到教研组,为老教师擦桌子、倒茶水,执弟子礼。那时候,好像没有什么人自诩为名师的。但所有老教师都愿意手把手地教我们怎样当一名合格的教师。在老教师的指导下,逐渐掌握了教学基本功。
怎样当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呢?除了练好基本功外,还要有三句话,那是多年前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老师送给王立根老师的:1.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2.做一个可爱的教师。3.做一个杂家。这三句话分别是钱理群教授送给王立根老师的三本书的题辞。
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
哲学家杜威说:“知识分子的特征有两方面,一是独立思想,不肯把别人的耳朵当耳朵,不肯把别人的眼睛当眼睛,不肯把别人的脑力当脑力;二是个人对自己思想信仰的结果负完全的责任,不怕权威,不怕监禁杀头,只认得真理,不认得个人利害。”我们做到了吗?连知识分子的资格都没有,还当老师?
在十年前,王立根老师和几位教师提出闽派语文的特点时特别提出了“去蔽”精神,意在提倡对权威流行说法的反思、质疑和挑战,同时对现成说法保持警惕,防止自我蒙蔽,把当代哲学上的反思和“去蔽”精神贯彻到底。不管是老八股中的机械唯物论、单纯工具论,大而化之的脱离语文特点的“人文性”,还是僵化意识形态的陈词滥调,喧宾夺主的花架子、多媒体技术等等,一经发现其中有脱离语文特质的倾向,就自觉进行自我清理、自我反思、自我“去蔽”。
语文教师要透过斑驳芜杂的语文现象,洞见其本质,要有开阔之视野,要不畏跋涉之艰辛,在一团乱麻中理出线索,举重若轻,化繁为简,拥有深思熟虑以后的淡定与平常,而用不着哗众取宠、看风使舵、盲目追求时尚。
用真诚和善意对待语文教学
教师除了扮演“严师”的角色,还要记得自己首先是个普通人,有情感、有个性、也会犯常人常犯的错误。要容许学生质疑,与学生有正常的沟通。才会变得可爱起来。”事实证明,光有一个“严”字,往往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
用真诚和善意对待语文教学,也用真诚和善意对待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多一点“平等”、少一点“威严”,多一点“关爱”、少一点“冷漠”,多一点“倾听”、少一点“说教”,多一点“激励”、少一点“斥责”。教师的可爱主要表现在对学生的尊重与宽容上。语文课变成了学生们最爱上的课。
在语文教学上,王立根追求的是理性与情感统一、科学与艺术统一的教学风格,创设一种和谐、自然、生动的育人氛围,做到知识、能力、智力、人格的相互渗透,和谐一体,试图达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王立根在讲坛上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力求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发展,他的教学历来是开放的,他经常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生命。还组织学生游览于山、流连西湖,参观林则徐祠堂、戚公祠,开展社会调查,编写《红土地纪行》等学生社会调查专辑,编辑班级文艺刊物《涌泉》等,并请著名作家郭风、蔡其矫、章武、陈章汉及闽西作家曾昭寿、《南风窗》记者钟岷源、《福建日报》编辑原仁开等人到课堂上与学生零距离的接触、座谈。他曾经与全班50多位同学一一通信,在通信中谈理想、谈读书、谈写作,还经常在课堂上组织讨论会、辩论会、口头作文等,使语文教学出现生动活泼的局面。他爱学生,学生也爱他。
王立根觉得:教师既是学生精神生命的创造者,又是其自身精神生命的创造者,教师在成就别人的同时其实也是在成就自己,是和学生们共同成长。
他意识到:在教学中,我们追求的目标不是师道尊严,而是与学生心灵相通。要让学生热爱你,首先你要热爱学生。热爱学生,永远发自内心的。为此,王立根每次走上讲台,心里总是一阵激动,讲台属于精神绿洲。他那经受尘嚣侵扰的心灵,陡然回到这宁静之中,心中似乎注满了一汪清洌之水,轻盈盈的。讲台永远是充满诚信、挚爱、活力的地方,教师的举手投足,学生了然于心,发出会意的微笑;学生的展眉蹙额,教师心领神会。应该不时调节自己的情感节奏,共同享受语文的欢乐,一起晓其义、明其旨、悟其情,这是何等的和谐、何等的惬意、何等的愉悦啊!
做一个杂家
做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一定要多读书,多写作。有的教师认为,我只读专业的书,一本教参就可以打天下,其实不然。教师不读书,他一辈子都很寂寞,如果只读教育技术和策略的书,他的一生会很苍白。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读书是教学的准备,是“内功”,是成功的积累。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教学质量好不好,比的就是“准备”,比的是日积月累,比的是博览群书。因此,要想当好语文教师,首先需要的是终身受益的知识储备。
青年教师要有自己的书房。有的教师,家里装修很高档,但一个书架也设有,真不知他是如何教语文的!读书使人心性变得软和,富于人情,使人获得一种良好的情感和欢乐,活得有尊严。由于心灵受到书的陶冶,常能克制自己的利欲,敏锐地意识到自己在生活中的责任和角色。
王立根老师藏书五千多册,被评为福州市“书香之家”。说到读书,王立根老师深有感触:“每当读书时,我仿佛走进一个不同的世界,接触到一个世界上最健谈的人。他们带着我走进一个不同的国度或者不同的时代,跟我讨论一些我从来不知道的学问和生活问题。”王立根也常常告诫学生:“我们每读一本好书,都是与大师对话,读脍炙人口的名篇更是一种享受。正如古人所云:‘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读之以当朋,幽忧读之以当金石琴瑟。’”因为在他看来:作为一个语文老师,读书是教学的准备,是竞争力的“内功”,是成功的积累。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教学质量好不好,比的就是“准备”,比的是日积月累,比的是博览群书。因此,要想当好语文教师,首先需要的是终身受益的知识储备。
语文教学教什么
20世纪初,民国教育部规定:“教授国文,务求意义明了,并使默写短句短文,或就成句改作,俾读法、书法、作法联络一致,以资熟习。”那时的要求简单明白,而现在却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有关语文教学之论争、热热闹闹、沸沸扬扬,却少有一语中的者。
王立根老师在《我说语文》一书的自序中把语文教学视为让学生在写字、读书、作文中陶冶性情,丰富情感,学会做人,活跃思维,培育智慧。当然,语文学科最能影响学生的气质品性,培养学生的文化情调,是有生命意义的生活方式。离开了写字、读书、作文的基本功,一切都是空话。语文教师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学会听、说、读、写,谁给学生提供的听、说、读、写的机会多,谁就是好教师。
语文老师要有深刻而又真实的论述,创造出他本人的独特性,在创造中悟出自己的东西,有自己的风格。把语文教学的精髓学到手。语文教学需要踏踏实实地学习和实践,厚积而薄发,不去争一日之短长,不希图侥幸,成功离我们就不会永远是那么遥远。
培育智慧,唤起灵性
王立根老师认为,作文是一个塑造灵魂的工程,不能急功近利,要从打基础学起。培养正确的思维逻辑,学会联想和想象,才是有创造性的人才。”王立根表达了这样一种教育思想,学生不是抽象的概念,他们是各有特点的。为人师者,要敬畏每个学生的生命,进入他们的生命,因材施教,鼓励和帮助他们,在作文教学上一定要激发兴趣、培养情感,“要贴近学生,不能远离学生”。打好基础最重要。
在作文教学中,王立根老师他常常扪心自问:作文是什么?是生命的跳动!是每个人对自己生命的抚摩,是心灵深处情感的迸发。无论是遐思、对话、倾诉,还是喃喃自语、沉醉欣喜、自责反思……都是心的律动、思维的智慧、情感的智慧、心灵的智慧。因而,感情真挚非常重要。王立根认为:如果你的文章要打动人,首先你就必须要说真话,把自己心中的秘密,生活中的经历,心灵的感受充分地展示出来。而且还要善于感悟,感悟生话、感悟生命、感悟大自然,是一种智慧。因为拥有知识的人,只能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而拥有智慧的人,却能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在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王立根特别强调:任何作文题都涉及一个价值取向的问题,它关系到教育的精神追求,不能误导学生为了创新而猎奇逐异,为了出名而哗众取宠。我们应当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人生,参与社会变革,表达真情实感,张扬理想主义。要倡导学生说真话、抒真情;从自己身边熟悉的事物取材;表达健康、朴素、清新的思想情感。为了更好地了解王立根对作文教学的独特见解,我特地摘引他的几句写作感言与大家共享:“在作文教学中,培育智慧,唤起灵性,才是第一位的。”
“作文需要个性,更需要灵性。” “让学生说真话,做一个有思想的人。这是作文教学的起点,也是归宿。”“要作文,就要做有思想的人,作文可以没有修辞,但不能没有态度;可以没有呐喊,但不能没有声音。”
王立根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他以为教育的实质是培育智慧,语文科的主要任务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其中,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提升智慧,应是第一位的。所以,他在语文教学中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智慧。他在《获得智慧,享受语文的快乐》一文中这样写道:“如果没有智慧,那么思维只能停留在表面上,对语言的悟性就可能十分肤浅。阅读时,分不出优劣,看不出文野,没有品位,就失却了阅读的价值;写作时,即使使用了很多令人眩目的写作技巧,文章也只不过是一件拥有漂亮包装的垃圾。因而在读写中纯粹地传统技巧,这样的教学是苍白无力的。”
在王立根老师的倡导下,福建省语文学会制定了长期和短期的工作方针和计划,确立创建有福建“海西”特色的学会工作思路,后来则形成了“闽派语文”的八字宗旨:“求实、去蔽、创新、兼容”。由于扎实开展了一系列活动,闽派语文不但在八闽大地生根开花,而且也逐渐在省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