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王立根:联想——打通思路的钥匙

发布时间:2014/11/10 9:30:30
联想的能力是写作最主要的素质之一,也是创新作文的重要前提。通过联想,我们可以把记忆中各种景象重新组合起来,构成新的形象,获得新的意义。这是创新作文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一切文学样式中,诗歌是富于联想的,正由于此,诗歌才被人称之为“联想的艺术”,在诗的构思中,一个奇妙的联想,常常会开拓出一个更深广的艺术意境,会给作品带来更光辉的艺术升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如果仅仅停留在哀叹自己“床头屋漏无干处,两脚如麻未断绝”的生活困境,意义就不大。杜甫不愧为“诗圣”,他由自己的不幸遭遇联想到天下广大“寒士”的痛苦生活,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唤,这样一来,诗歌的题旨就达到人道主义的高度。同样写梅花,陆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联想到“坚贞”的品格,王冕的“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香满乾坤”歌颂梅花的高洁,而毛泽东的“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歌颂其不为名利,勇于奉献的共产主义精神,各人心目中的梅,都有各自的情趣和品格,这便是联想产生的个性化的写作结果。
联想可以拓宽思路,弘扬题旨。我们平时作文感到打不开思路,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善于联想。把所写的事物孤立起来,不知道此事物与彼事物的联系,有了联想,打通了事物之间联系的渠道,思路就开阔了。
一次作文命题是《色彩的联想》,由于同学们文思活跃,写出的文章角度不同,各臻其妙。刘巧巧同学写的是童年时和小伙伴们一起堆雪人,折梅花,互相救助的旧事,文中白雪、白梅花、白手绢衬托出他们友情的洁白无瑕。陈韶榕同学写的也是《白色的联想》,她把白雪冻死害虫,保护、滋润庄稼,同白衣战士对病人无比关心,对病菌冷酷无情联系在一起,抒发了憎爱分明的感情。张谨同学的《黄与绿》追述了黄土高原由绿变黄的历史原因,歌颂了劳动人民同自然界作斗争的高亢精神。文章没有刻意描写和抱怨黄土高原荒凉落后的现状,而是深情地缅怀它作为中华民族发祥地辉煌的过去。表达自己要在改革的春风吹拂下,用双手使之再由黄变绿的宏愿。文章境界开阔,积极乐观。黑色本是残暴和丑陋的象征,怪不得一般同学都避而不写。而陈海葳同学的《颜色的联想》则不落窠臼,独辟蹊径;作者联想到劳动人民皮肤是黝黑的,发出光和热的煤是黑色的,书上的字迹和上课用的黑板是黑色的,从而歌颂了黑色的美和作用,又由此揭示出每一个人都应有自己的位置和价值这一震撼人心的主题。这些文章发表以后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从文章局部来看。联想的另一个目的就是丰富和加深文章的内容。陈向聪同学写的《梅花颂》在全国作文竞赛获奖就是因为善于联想,把对梅的“状物抒情”变成了对中华民族气节的颂歌,其中一段是这样的:
梅花,您是我们中华民族气节的象征,我们炎黄子孙,几千年来,前赴后继,百折不挠地为民族争生存,谋幸福,谱写了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的瑰丽的历史诗篇。每当民族危亡之秋,多少仁人志士慷慨捐躯,事业泣鬼神,忠烈昭千秋,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无论是太史简、董狐笔、苏武节、张良椎,还是中流击楫、痛饮黄龙、虎门销烟、甲午风云,所有这一切都似乎得到您的熏陶。梅花,我们民族正是因为具有您那凛然不可侵犯的崇高气节,才不曾使我们多灾多难的祖国沦于外敌之手。
文章的结尾。更是满蕴情感而揭示了人生哲理:
我爱您,梅花!您的形象启发我领悟了人生哲理。生命之花与其娇艳而受玷污,不如清白而自爱;与其哗众以取宠,不如实事求是以保持自己的尊严。梅花,我愿与您同行,我一定要像您一样高洁、清白,坚定地去迎接春天的到来。
这是从梅花的形象所得到的启示,也是联想的结果,这种联想也深深感染着读者,使读者的精神世界同作者一起得到净化,得到升华。
联想,离不开丰厚的知识和认真的思索,福州三中的黄黎静读初三时在《福建文学》上发表的“断桥回忆”,对于人们司空见惯的杭州西湖的“断桥”的名字展展开了一系列联想。这里的联想与她丰富的知识功底分不开。
其中一段这样写:
后来,我知道杭州有一座公认的有名有姓的“断桥”,奇怪的是它并没有断,可能也就是这个名字引来了包括我在内的千千万万游人,来看这座不断的断桥。
其实,这正合乎中国人的心态。中国人喜欢悲剧,却承受不住悲剧,所以《梁祝》中的梁山伯和祝英台生不能相处,死后却化成双蝶;《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也与丈夫化成鸳鸯;还有《三国演义》中的孔明,即使死了,也还能吓跑马仲达……把镜头拉近一点,就发生在西湖旁、断桥上的故事——《白蛇传》。虽然白娘娘出了雷锋塔与儿子相聚,却在背后留下了两位本应在别的神话中做好人,做英雄的人——许仙与法海和尚,这部打破旧时传统的神话,在我看来对蒲松龄、曹雪芹的写作及后来的中国悲剧或多或少有那么点影响。但过了几千年,中国人的心态仍没有太多的改变,在近些年拍的由《白蛇传》改编的电视电影中,白蛇、许仙、法海个个都成了大好人,都有大团圆的结局。
但我始终不知道西湖上的这座桥为什么叫“断桥”。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有了这座桥之后。想来,这是一种艺术,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艺术。我们想象一下:假如“断桥”真的断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只是一堆废墟,几块残石,所有的想象、意境、神话便荡然无存了。
作者说,她厌倦了泛滥的抒情,及毫无意义的优美景色描写,开始寻找较理性的东西,这篇散文由“断桥”的命名,联想到许多传说、故事,厚积而薄发,充满了人文的思考,使文章拥有了颇为深刻的文化底蕴,于是,一篇个性化的创新作文便诞生了。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