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技巧】叙述性作文材料的误读及矫正
发布时间:2014/11/13 9:32:42
作文材料对于审题立意至关重要。材料的准确意思是什么,确切内涵是什么,立意倾向是什么,都是审题环节必须兼权尚计的。然而,让学生真正读懂、读透作文材料却并非易事。
对材料粗枝大叶地阅读,对内容一知半解地理解,是学生阅读作文材料的通病,遑论深究材料的内涵和倾向。学生习惯于到材料中找自以为重要的片言只语,然后信马由缰地迁移。材料内容的整体性和情感的指向性得不到重视,内涵的深刻性与现实的针对性也得不到关注。如此审题立意容易出现浅陋、偏差甚至错误的结果,导致作文立意与作文材料若即若离或似是而非。学生频遭写作挫折,根源大都在对作文材料的误读上,其结果致使他们越来越“怕”作文。
梳理常见的材料误读类型,寻求矫正误读的策略是当务之急。
一、放大概念外延
有的学生对材料的阅读只停留在现象层面,即只看材料讲了什么人和事,而不对其本质(内涵)进行探究界定,不进一步确定材料主旨的所涉范围(外延)。由现象入手进行的作文构思在思维的纵横两方面都容易流于肤浅,同类列举和不当引申都容易将材料核心概念的外延放大,导致材料审读失去基本准绳。
【材料示例1】
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的男孩,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院长交给他一块石头,说:“明天,你拿这块石头去卖,但不是真卖,不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
第二天,男孩蹲在市场的角落,真有好多人要买那块石头,而且价钱越出越高。晚上,院长要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去叫卖。在黄金市场,竟有人出比昨天高十倍的价钱买那块石头。
最后,院长叫男孩到宝石市场去卖这块石头,结果,石头的身价较昨天又涨了十倍,甚至被传扬成“稀世之宝”。
院长对男孩说:“生命的价值也就像这块石头一样,一块很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而提升了它的价值。”
【审读分析】
由于材料的结尾处有“由于你的珍惜而提升了它的价值”一语作点睛之笔,学生就想当然地认为材料是在说“珍惜”,稍作引申就有了“珍惜友谊”、“珍惜时间”、“珍惜幸福生活”等写作的方向和内容,进而大谈“珍惜”的价值。如此审题显然是将“珍惜”的外延放大了。
男孩“珍惜”石头,屡次不肯将其售出,才使得人们对石头价值格外重视,并致其价格一路飙升。院长事先“不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的叮嘱起了关键作用,否则“一块很不起眼的石头”遇到超值的好价钱干嘛不出手呢?正是在这一认识下,材料真正内涵“只有自己珍惜自己,生命才会更有意义和价值”才逐渐明晰起来。可见,材料对“珍惜”的主体、方法以及意义都作了具体的限制,而不能泛泛地写“珍惜”。
【矫正策略】
从材料整体出发,对材料中的人和事作事理和情理上的剖析,特别对材料中人事物之间出现的诸如因果、条件、递进、顺承、转折和假设等关系梳理明辨至关重要。材料的审题立意结论是在特定的情景关系下出现的,扣紧这些关系展开思辨不可或缺。
或者,对材料中的人和事多作几次否定或置换性假设推理,即假设追问,如果没有材料中的这句话、这个词、这层意思,如此立意还成立吗?或将这种情景置换成另一种情景,立意会有变化吗?这种事理关系上的假设推理更容易通过比较而将问题的本质特征突显出来,使材料审读更准确。
二、遗漏关键信息
所谓关键信息是指能左右材料立意的字词句,易被遗漏的关键信息常常不在材料的“显眼”位置上。有的学生对材料不作仔细的审读分析,对核心意思不作深刻精确的判定,单凭一般感知就妄作结论,草草下笔。有时甚至还可能将本则材料与其他材料混淆互通,想当然地给两则材料划等号,因而导致审题结果被偷梁换柱。师生通常将这类错误原因归结为学生粗心,其实这是阅读习惯和思维习惯上出了严重问题。
【材料示例2】
一个六岁的孩子,放学回家后,拿起刀子就要切苹果。只见他让苹果横躺下,一边是花蒂,一边是果把,刀子放在中间。刚要切,爸爸赶忙喊道:“切错了!切错了!”话音刚落,苹果早已被切开,儿子拿起一半给爸爸看,喊道:“爸爸快看,好漂亮的一颗五角星!”只见苹果的横断面上,由果核的轮廓组成了规则的五角星。
【审读分析】
多数学生认为,苹果会切出五角星图案是孩子没按常规方法切苹果而出现的好结果,因此便草率地得出结论:创造性思维常能获得意料不到的效果。
倘若再次细读材料就会惊讶地发现,材料中竟然没有片言只语能支撑上述结论。学生的思维有了一次非正常的跳跃。事实上,“拿起刀子就要切苹果”中的“就”表明,孩子在切苹果前并没有考虑怎样切的问题;“让苹果横躺下”是孩子的不经意之举;“话音刚落,苹果早已被切开”表明,孩子是在没听到爸爸的劝阻时就已经下刀了。可见孩子切苹果的行为并不是有意违背常规,更没有有意识地进行创造活动,纯属意外之举。再者,一个年仅6岁的孩子创造,情理上岂不荒唐?由此,将材料的立意定在“‘错误’有时也是美丽的”才准确。
【材料示例3】
漫画《挖井》。

【审读分析】
这幅漫画是1983年全国高考作文题的材料,形象地“叙述”了一个生活场景。考生纷纷将漫画寓意定在“锲而不舍”、“毅力”等问题上,认为挖井人没有锲而不舍地挖下去,缺少恒心毅力,因而导致劳而无功。
但细心的考生发现,挖井人并没有中途放弃,漫画显示他在五处努力无果后还要“再换个地方挖”,大有不见井水不罢休之势。何来缺乏恒心、半途而废的意思呢?其实,挖井人失败的原因是他判断上的失误,“这下面没有水”与漫画画面现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错误的判断表明他挖井没有确切的目标,才致使他浅尝辄止。倘若他确信地下有水,立足于一处努力,早就挖到水了。因此,漫画的寓意应确立在“做事需有明确的目标(正确的认知判断)并付诸于不懈的努力”上。
【矫正策略】
找准材料中最关键的信息,吃透材料内涵,是审读材料的关键步骤。对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字斟句酌,方能揣摩出命题意图所在;循着关键词句,将句与句的关系梳理清楚,才能准确领会材料的真正意蕴。审读作文材料切忌一目十行,浮光掠影,而要细细品味词句内涵,比较不同的遣词造句在表意上的差异。
关键词句通常出现在语段的结尾,或在带有议论意味的语句中。但有时叙述中出现的副词、连词等在“软处”用力,其作用也不可小觑。在具体操作上宜先多确定几个“关键”处,然后再比较筛选,最后确定。
三、不明逻辑关联
对于较为复杂的材料,学生不会整体把握,不会理顺材料内在的逻辑关联,不明材料的核心要义究竟何在,仅仅从自己读得懂或感兴趣的语句上确立材料主旨,而置材料的整体意思和深刻内涵于不顾。这样的立意挂一漏万,常流于浅薄或有盲人摸象之嫌。
【材料示例4】
2002年8月20日,3000多位世界一流的数学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了第二十四届国际数学大会开幕式。
在诞生过张衡与祖冲之的华夏古国召开这样的大会是我们祖国的一大盛事。大会名誉主席——97岁的陈省身教授坐在轮椅上发言时,身边的国家主席欠身为他调好麦克风。陈省身在发言时含蓄地说:“中国数学领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大会颁发了数学领域与计算机理论运用方面的世界最高成就奖“菲尔茨”奖与“内万林奖”。三位获此奖项的都是“老外”,他们都只有36岁,全是1966年出生的。
【审读分析】
这是则通讯材料,似乎可以多向立意:(1)从国家主席为陈省身教授调整麦克风角度立意:国家尊重知识和人才。(2)从获奖者全是“老外”的角度立意:我国数学发展相对落后。(3)从三位获奖者全是36岁的角度立意:年轻数学家使命沉重。但新问题随即出现:三个角度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会如此风马牛不相及吗?立意时是兼顾三者还是任选其一?此外,“中国数学领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句到底“含蓄”在哪?
考察上下语境,陈教授的话是有感而发,“含蓄”一词统摄上述三个角度的立意。(1)国家主席欠身调好麦克风,既是对知识和人才的尊重,也是一种鼓励和鞭策;(2)两项大奖的获奖者都是“老外”,遗憾没有中国数学家的身影;(3)国外数学家早早就能取得成就,国内的年轻数学家在干什么?综合三者,从外在环境上看,国家重视科学事业的发展,外围条件极其优越;从发展方向上看,见贤思齐,国外年轻数学家崭露头角,给我们提供了标兵和榜样;从发展主体上看,年轻数学家不能妄自菲薄,应该主动承担起发展的重任。陈省身教授的“含蓄”是一种智慧,没有对问题作令人如坐针毡的直击剖析。但审题不能囫囵吞枣,而要理顺逻辑关系,兼顾并重。
【矫正策略】
语言的魅力常在于其逻辑上的合理机巧和内涵上的丰富深刻,作文材料尤甚。准确理解作文材料要从逻辑入手,探寻句内、段内、段际的逻辑关联,由语句的浅表意思逐渐深入到言外之意以及深刻意蕴上。特别是对段落众多、内容复杂的语段,更要理顺多层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准确把握材料的意思和内涵。对于可多角度立意的材料,要比较各角度立意于整则材料内容上的关联,防止“偏安一隅”。
(作者:鄂冠中,来源:中华语文网,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