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中的语法问题

发布时间:2014/12/29 8:52:27

问:文章第五章节写道:“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此处的“这”为何指,向来有两种不同意见。有一种意见认为“介宾短语”一般不能充当主语,因此,“这”的指代不明,导致了人们理解上的混乱。于是有人干脆主张替鲁迅改病句,删去“当”和“的时候”,使句子完全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这样理解妥当吗?

 

陈日亮答:对语文教师来说,语言规范意识当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丰富而敏锐的语感。记得叶圣陶先生说过,“感”比“知”更重要,因为“知”是由“我”来知“彼”,其间存在着距离;“感”则是“彼”“我”融合不分。文章写了段祺瑞政府官兵怎样虐杀徒手请愿的学生,并证实了刘和珍她们确实伤亡的消息,悲愤之情已溢于言词,顺着整段文字的语流气势下来,读到这一句,无论是谁,都不能不被三个女子殒身不恤的救助场面所震撼,不能不被她们用于牺牲的精神所感动。“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这一句,重点在“从容地转辗”。能够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表现出如此自己身而不顾的从容勇毅,其伟大的壮举确实令人惊心动魄!读到这里,展现在读者脑际的是一个活动者的悲的场景和镜头,其主人公必然是三个女子,而不是可能是三个杀人者。既然不是,鲁迅也就不可能突然使用反语来加以讽刺。再说,为什么只有“人”才能修饰“伟大”?说“这是一个伟大的时刻”难道就不行?“当……的时候”,也就是“出现了……情景或场面的时候”,为何就不能作为陈述的对象?人类历史上有多少时刻,多少场面是可歌可泣的!时间和空间,原本是互相关联的。提及某个特定的时间,同时也是在指示着特定的空间,常常也包括在特定时空里发生的事件。鲁迅写时绝不可能把人物与事件分开,他也一定是和大多数读者一样,被整个场景感动了,震惊了,激愤了。“惊心动魄的伟大呵!”正是从他心底喷发出来的无比激越的赞叹!正因为有了这“伟大”的场面与壮举,故足以抹杀中外杀人者所自诩的丰功伟绩。这里,不仅对敌人的怒斥之声俨若可闻,“不幸”这个反语则更表示轻蔑与冷嘲。从语气上揣摩,可以说是一扬一抑,以抑挺扬,便格外有力。到了这一章节的最后一段,则又出乎意料地突然扬起,似断而续,于不可遏止的怒斥声中,将杀人者既凶残又无耻的面目,定格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刻!

我国古汉语自有其独特的表意习惯。活跃于上个世纪而深受古汉语濡染的老一辈作家,虽说也很受欧化的影响,但造语行文仍多保留传统特色,显得十分简练精警。如果拿摹效西洋语法的现代汉语规则去套,鲁迅们需要修改的语病太多了。不信,且看看《为了忘却的记念》最后一段的开头——

不是年轻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

总共才五句话,那句与句间的语法关系,又该如何去“规范”之?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