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冕:再创造能力需要从小养成
发布时间:2015/1/4 14:54:13王立根:您的《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收进了高中语文教材,在这篇课文里您详尽地阐述了诗歌欣赏的一些有效的方法。
您说“再创造”有时是“泡”。诗人把繁复的生活现象浓缩成精约的典型的诗歌形象,欣赏诗歌就要把它“泡”开来,还原到繁复的生活现象中。您还举臧克家的《老马》一诗说明了这一点。
“再创造”有时是“找”。诗歌是含蓄的,隐喻的,所以欣赏诗歌要善于寻找并最后判断形象背后所蕴含的情思,寻求诗句之外所包含的不尽韵味。
第三,“再创造”有时是;“进”。读者走进诗人所创造的境界中去,往往把自己内心的主观世界融进了诗的客观世界中去。欣赏诗歌的目的,就在于通过诗人的启迪引起共鸣式的感性的燃烧。您举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诗句说明了这一点。
第四,“再创造”有时是“猜”。 “猜”是对诗和诗人的综合性思考。诗歌形象以极简约表现极丰富,需要欣赏者以自己的经验和思考去“猜”,去“补充和阐发”。
第五,“再创造”有时是“补”。诗的语言是不连贯的、断断续续的,跳跃性很大,因此需要加以填补、连缀。您还举了李商隐的诗《夜雨寄北》说明了这一点。
那么,如果我们是欣赏散文、随笔、杂感之类的文章,我们可以不可以也用这些方法,如果不可以,还有其他的方法没有?
谢冕:选人教材的文章我以前没有过目过。这篇文章写得很早,大概二十年前了,八十年代写的。我今天又重新看了一下。您归纳得很好,文章是根据诗歌这个问题来谈一些鉴赏的方法。诗歌文体有它独特的地方,它要求文字非常精炼,诗就是用短短的句子,不是连着写的,散文和其他的文体都是连着写的。我们中国古诗更短了,七个字五个字一句,里头的内容很多,所以诗歌的语言是不连贯的,不连缀的,跳跃性的。人家说散文是散步,诗歌是跳舞。您刚才讲的所谓的“泡”“找”“进”“猜”“补”,我认为这一切都是为了还原到它的散文状态,还原到它的叙事状态里去,因为要鉴赏它,要理解它,要进人诗人的世界,需要这个工序。一般来说,小说不用猜的,诗歌就需要猜,要琢磨这个节段的词句背后究竟是什么意思,究竟是什么含义,为什么他这么说,比如李后主的“愁”为什么是“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愁”不是我们的哀愁,它讲的可能是亡国之恨,可能是离别之苦,思乡之苦,或者是思念之苦等等,我们有很多忧愁也“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后主的亡国之痛我们不会有,但是我们觉得他的诗歌仍然有魅力。我讲的这些都是就诗的文体而言的。您问欣赏散文,欣赏随笔,那我觉得这些办法有一些,如想象,在散文里可以用。对一个读者来说,所有的阅读都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诗人,小说家,散文家所写的东西,我们去阅读它,并且接受它,领略它所传达的一种美感,或者欢乐或者忧愁,都是经过我们自己的解释。作为一个欣赏者,一个阅读者,我们是主体,这时候就是再创造了。
再创造的效果怎么样,因人而异,有的人思想比较敏锐,想的问题比较细致,他获得的东西多;有的人阅读得很浅,飞快地翻,他得到的东西就很少;所以创造的成果很少。
王立根,:那这种能力怎么来的?再创造这种能力是从小养成的还是天生的?
谢冕:不是天生的,得靠培养。一个是阅读别人的作品,一个是依赖自己的写作经验,还有就是人生经验的积累。你写了以后才知道写作的甘苦,你有了写作的经验才能觉察作家什么地方写得好,你亲身实践以后,你就胜过别人一筹;仅仅是阅读,而不写作,往往像蜻蜓点水,不会深入的。当时我写的时候不懂得这么表达,现在看到作者这样写了,我恍然大悟,原来作家是这样写的,他写得多好。这样你再创造的时候,成果就比别人大,你收获就比别人多。阅读是个再创造的过程,对所有读者来说,都是一个再创造过程。当然诗仍然还是有它的特点,所需要的想象和再创造的力度,要大得多。
王立根:现在中学生“再创造”能力比较弱,为什么?他看影像、网上的东西看多了,那个是快餐,它不需再创造,那是软饮料,可乐,一喝就扔了。如今是缺乏想象的年代。阅读文字的时候,我觉得非常愉悦,很幸福。看电影《哈里·波特》,不如看书,看电影就缺少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所以我们不能光看电影、看电视,不能光看连续剧。要读《红楼梦》,不能光看电影《红楼梦》,还是要阅读经典性的作品。写作也是如此,也需要创造力;很多学生埋怨要写的题材都被发掘完了,创新很难。古人说,“一树梅花万首诗”。自古至今,大家都在咏梅,但是只要是优秀的诗人都有出新的时候,不要以为这是个很古老题材,就没有什么可写。不要刻意去追求创新,如果带i蜂这种功利目的,一定要创新,反而创不了新。关键迹是情感的投入。真情实感写出来,就有新意。“遣情入笔端”,笔下常带着感情,往往有新意。同样,我们看您中学时写的《公园之秋》,就有真情实感,那时候,国民党很腐败,您马上想:到这种萧瑟的秋天,就是萧瑟中国的写照。灵感一来,拿笔就写,没有情感,就不能创新,如果刻意去创新,那就比较困难,文章也不容易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