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技巧】话题作文怎么出彩和创新?
发布时间:2014/9/9 13:09:51
高考坚持使用话题作文的形式估计一时改变不了。因为话题作文具有开放性和思辩性。但是尽管命题在尽可能地减少限制,话题作文仍有一个审题问题:一是要求所写的内容一定要在话题范围之内,二是“自选文体”,考生一旦选定了文体就一定要符合文体要求。讲座告诉学生,话题范围是由提供的材料、提示及话题所限定的,所写的内容必须在这三层的限定之内,这是写好话题作文的前提。04年高考作文的“基础等级”由50分降为40分,“发展等级”由10分升至20分,突出了作文的出彩和创新。怎样出彩和创新呢,讲座提供了以下方法:
善于灵活运用课文中的哲理审题立意:如04年全国语文甲卷的话题“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意见”,丙卷话题“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可以参照苏轼《古钟山记》中“事不目见耳闻可臆断其有无,可乎”立意;丁卷话题“遭遇挫折与放大痛苦”和丁卷话题“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可以参照富兰克林的《美腿与丑腿》立意;而江苏卷的话题“水的灵动,山的沉稳”所包含的“变”与“不变”的哲理,我们在苏轼的《赤壁赋》中早已学过,他认为江水“逝者如斯”,月亮“盈虚者如彼”,实际上是“而未尝往也”、“而卒莫消长也”,所以,如果从变化的角度看,那么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功夫也没停止,但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的话,那么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这不是给我们审题立意以很好的启发吗?其实,我们在课内,从初中到高中接受过很多道理,只是我们不记得不能灵活运用罢了。
化大为小,以小见大,从小事入手,事小旨大,这是话题作文选材立意的基本方法。话题所含的内容很多,而且都是带普遍意义的思想观点,感情态度,如果泛泛而读,内容容易贫乏空洞,难以动人,所以只有从鲜活的生活小事入口,才能见微知著,真切感人;分析做到选其一面,不求面面俱到,攻其一点,力求一针见血;一定要兼顾另一面,不能肯定一面就否定另一面,用语要严密,这样才是辩证思维。例如“退一步想”,如果我们碰到挫折、失败、逆境、痛苦,“退一多想”,可以海阔天空,看到希望,产生再进一步的动力;如果有了缺点,有了问题还“退一步想”,自我安慰,麻木不仁,就会自暴自弃,无所作为。
打破常规,改换角度构思可以让人耳目一新:如湖南话题“家庭教育”,常规思路就是建议家长给学生以“民主平等”、“思想行动自由”,鼓励孩子“创新”和“独立坚强”等。文章容易写得平淡枯燥。但有个17岁的女孩子却把自己设想成一个十年后的母亲,然后给自己的宝贝写信,告诉自己准备怎样教育培养她,对话的语气亲切,感情真挚动人,她选的角度就很新,让人受到震撼。
动笔前一定要用少量时间构思,而且构思一定要有选择性。选择有话可说的中心主旨,选择自己熟悉而又有感悟的材料,选择自己擅长写的文体,先用3-8分钟的时间理出层次条理。千万不要硬着头皮写,不要勉强写。因为几分钟的时间构思可以赢得更多的写作时间,要想好开头和结尾的方式,要有新鲜感又使文章结构严谨。
拟定一个有悬念,有诗意或观点鲜明的文题,也是作文的一大亮点。方法是在题目中藏问题;使用比喻、双关、拟人等修辞;化用名句、成语或用简明的语言表明观点。如话题“遭遇挫折与放大痛苦”拟题“佛钟长鸣”是化用“警钟长鸣”;如写名人话题,拟题“人生的斗士”赞的是史蒂芬·霍金,这是留悬念;话题“自我认识与他人的期望”拟题“诗人、明月、黄花”,评论的是苏轼、李清照,这里是用诗中的意象借代诗人;话题“材与非材”拟题“两扇天窗”喻人显才的机会,又有悬念,富于诗意等等。题目拟好了会让人眼睛一亮,兴趣顿生。
要倾诉自我,写自己的真实看法,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只要参透了材料的意义,找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就能够据果寻因,据因分析,自圆其说,以理服人,切忌生拿硬扯,无感而发。
其余的方法,如交替使用整散句,适当使用反问句让语言产生美感,善于安排线索,设置悬念,进行生动描写,鞭辟入理的议论,写好开头与结尾,学会改造材料为中心服务等等,我们也可以找到一些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