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技巧】古人的读书方法
发布时间:2015/1/26 12:02:37一、朱熹的读书法
1.“三到读书法”: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2.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
3.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二、苏轼:“八面受敌”读书法
苏轼曾经教一个叫王庠的青年读书,他说:一本书的内容像大海一样,什么都有。读书时,不可能一下子把各个方面的内容者理解吸收了,要逐次去读,分别加以理解。因此,每读一遍,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比如说读某本历史书时,要是了解“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就只从这方面去读,读时不要想到其它方面,以免分散精力;如果读时还有其它方面的感受,那就再从这一方面读一次。例如,要从该书中了解“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就从这方面再读一次。每次都有一个侧重面。这种方法看起来虽然笨拙,但是,读的遍数多了,就可以各个击破。
三、陶渊明:“不求甚解”读书法
要求读书时要抓住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
明代状元杨慎说:“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是不为两汉以来经书中的繁琐考证所左右,而是能够保持自己的独立见解。”(《升庵全集》卷四十八)这种解释是合理的、恰当的。陶渊明的读书不求甚解,就是不要被书中的某些琐碎的、枝节的、不一定可靠的材料所左右,而应该有目的、有辨别、有分析地读书。读书不可囫囵吞枣,不可一知半解,不可只是知其大意。
四、韩愈:“提要钩玄”读书法
旨在抓要点,明主旨,以便直探本源,提取精粹的内容。
韩愈认为做到“钩玄”、“提要”之后,对书中的浓郁之处和英华部分,必须反复涵咏,不断温习,才能把文章的妙义要道化为已有。
韩愈勤于读书,注重方法。他在《进学解》中有两句话概括了他的读书法;“记事者为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他那“提要钩玄”,组成了他自己卓有成效的读书法。
五、蒲松龄:“五要”读书法
这是蒲松龄从时、书、法三方面保证读书顺利进行的读书法。
①一要天天读。蒲松龄自己订了一个本子,每天清晨起床后,就在本子中标上一天中读什么书,写什么文章。如果日期下面出现了空白,他就会愧疚万分。
②二要夜夜读。蒲松龄白天要忙于生计,夜里经常是一卷书、一盏灯,埋头苦读到深夜。上床后,他还要就着烛光看上几页书。
③三要老年读。蒲松龄到晚年,发白、耳聋,齿脱,但眼睛好,能派用处,借以翻书阅读,足以使自己心情愉快。有他的诗为证:“仅目一官能尽职,翻书幸足开心情。”他《寂坐》诗中写道:“平生喜摊书,垂老如昔狂。日中就南牖,日斜随西窗。”
④四要抄书读。蒲松龄在毕家教书三十年不愿离去,当中一个最大原因就是毕家书多,可供他抄读。他以借书读、抄书读为幸。
⑤五要分类读。蒲松龄把书分成精读、泛读两类,有区别地读。有的书了解大意就行了;有的要反复诵读,不断玩味,读通为止。读通的要求是:自我疑问,自求解答,滤尽渣滓,尽得精华。有他的诗为证,“读书析疑如滤水,务使滓尽清澈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