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发布时间:2015/2/27 9:17:55

 

问:有学生认为,荆轲刺秦之所以不能成功,完全是偶然,如果秦王的袖子的质量好一点,不至于一扯“绝袖”,就很可能被刺中,这和荆轲的武功并没有必然联系。陶渊明《咏荆轲》说是“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这个判断是缺乏根据的。学生的看法,有没有道理?

 

陈日亮老师答:这个问题问得有趣。学生自己读出来的,往往不是教师能够发现的。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再细读文本,会觉得此问对理解情节和人物自有其价值。

现在来看看文章写刺秦的场面,详写的,也就是重点写的,是什么。

荆轲: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荆轲逐秦王……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被八创。……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秦王:

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秦王还柱而走。……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秦王复击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群臣: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左右既前,斩荆轲。

从以上文字可以知道,写荆轲的笔墨不如写秦王和群臣的多。《战国策》善写情节和场面,此前的樊於期献首,荆轲辞决,易水送别,叙写都很具体详细,至于秦廷献图谋刺,更富有故事的曲折性,可是突出的不是荆轲如何行刺,而是秦王如何惊惶:剑太长,只能(一手)抓住剑鞘,但(另一手)又拔不出剑来,因为插得太紧,只好像“跑跑抓”似的绕着柱子闪避。由于缺少应急机制,群臣帮不上忙,只能徒手出拳,夏无且情急之下扔出药囊,已算是够英雄的了。秦王只顾躲避竟又忘了身上的利器,幸好有左右提醒,最后反攻出击,才使得荆轲“被”了“八创”。这就表明,荆轲一旦失去最初迅猛一击的机会,事实上就已处于被动局面,短兵器到底敌不过长兵器,对方纵然狼狈万分,到头来还是占据了主动。最后的“箕踞以骂”,虽悲壮而无奈,拿“欲以生劫之”解释“事所以不成”,恐怕是言不由衷吧。

荆轲既斩,我们再回头读一读前文,也许会发现,所有情节和人物的描写,似乎都在暗示荆轲此行的壮举,必定将以悲剧收场。易水边上的那个场景,分明就是诀别:“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变徵之声,简直就是挽歌。借助侠客行刺除暴,扭转强弱形势,其举动时候可取,可以暂置勿论;应该注意的是“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这一行为预伏着多少凶险,多少变数!行刺,作为一种冒险突击手段,本来就带有极大的不可预测性。秦王佩剑上朝,足见其防范意识已是何等之强。到了图穷匕见,眼看奇功就要告成,形势却突然急转。秦王因“绝袖”而得脱,与荆轲的剑术究竟有没有关系,这事很难论证,因为偶然的“不测”随时都可能发生,与其去讨论荆轲的剑术精不精,倒不如再找找看,是不是还有什么因素,也许早就预示着形势的难于逆转。我曾发现,在教这篇课文时,教师往往忽略了秦武阳的存在。这个“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的凶狠杀手,竟然一到殿前便被震慑成了一粒“死棋”。回头再读一读“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的那段情节:在荆轲被太子丹的一句“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所激怒,解释之后不是继续等待,而是立即“辞决”,实在令人不可思议。可以设想,如果荆轲“有所待”的那个人能够“与俱”,情况就大有可能发生变化,因为那是他挑的“棋子”。从这里我们发现古之侠客,似乎都一种凛然不可犯的“气”。此“气”既可克敌,亦能伤己。“为气任侠”或“任侠使气”,解释起来就是“附带意气,以侠义自任”,也就是通常说的“意气用事”。感情因素占了上风,理性考量被料撂在一旁,往往会铸成大错。可见,文本中这一情节,很需要结合全篇做一番细读。欲总结荆轲刺秦的成败得失,不能只从一个角度看,也不能只从一个人身上找原因。尤其是那个长期养着荆卿的丹大老板,其脑袋瓜是不是做大老板的料,看来也是值得拿出来讨论讨论的。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