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敢于质疑生活

发布时间:2015/4/28 16:02:47

古人说过,“学起于疑,疑源于思”;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巴矛扎克曾经形象地说过:“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是问号”: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是解决问题的一半”。

要敢于质疑,哥白尼怀疑上帝创造人类的宗教学说,发现了“太阳中心说”这一客观规律;伽利略怀疑亚里士多德的所谓经典学说,创造了自由落体理论;马克思怀疑资产阶级宣扬的“勤俭发家”的说教,从而揭示了剩余价值的奥秘……敢于质疑,就是要勇于突破传统的认识。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

在生活中,有许多事,人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这是因为人们在思维上趋于求同。如果用于作文则落入俗套。所以我们在思考时,要敢于问:生活本来这样,难道就正确吗?有时,只要把生活中人们见怪不怪的事,罗列出来,加以比照,就会发现其荒谬之处。请读下面一篇杂文.它讽刺了当前文学创作中的一些不正常现象:

当前文学知“多少”

学生课本中的文学作品多了。想当作家的孩子少了。

以作家声称的作家少了。不是作家叫作家的多了。

征婚启事中的文学爱好者多了。现实中爱好文学的少了。

企业家、董事长兼任文学期刊编委的多了。卖东西的作家也多了。

非作家出书的多了。作家出书的少了。

有错字的作品多了。不会写错字的作家少了。

十年磨一剑的老骥少了。冷不丁冒出来的黑马多了。

写一个男人与一个女人的少了。写一个男人与多个女人的多了。

儿童文学少了。儿童“文学家”多了。

改造历史的作品多了。能让历史阅读的少了。

什么是讽刺?只要把生活中人们以为正常的,其实是不正常的现象罗列出来,便成了讽刺。我的学生陈骁毅写的一篇作文《“文化”究竟是什么》也对当前的“文化现象”提出质疑,他说:

近些年来,“文化”似乎成了一种时髦用语。许许多多事体,名目繁多的节目,一旦冠以“文化”二字,便一夜间身价百倍。什么饮食文化,服饰文化,风水文化,乞丐文化,龙文化,鞋文化……就连趴在草堆里的蟋蟀也文化了,一切都附庸风雅,什么都文化了,还有什么不可文化呢?

他举例:

吃腻了家畜吃野味,吃烦了家禽吃山珍,吃遍了走兽吃爬虫。生猛海鲜,乌龟王八,统统文文化化地上了餐桌。一边狂饮大嚼,一边大侃其文化,还美其名日“酒文化”,“食文化”。真不知,其“文”在何处,“化”在哪里?

筑鬼城,砌鬼宅,塑鬼像,大鬼小鬼,魑魅魍魉统统请进来,用现代的声、光、电武装,一个个面目可憎,弘扬出夺目的鬼文化光芒。大大小小的庙宇,晨钟暮鼓,木鱼梆梆,香烟袅袅,经声琅琅,传递出庙文化的讯息。

从红日初升到夜幕降临,一拨又一拨的“祖国花朵”,一伙又一伙的“跨世纪一代”,络绎不绝来到电子游艺室,揿动电钮,嘀嘀嘟嘟响个不歇;卡拉吧,OK厅,多少倩男靓女嘶声狂嚎,据说这是玩文化,唱文化。

文末最后说:

一方面到处都在侈谈“文化”,一方面社会公德严重滑坡,人际关系日益淡漠,世风日下,这种现象充分说明了国民对文化摄取的欠缺和真正文化的流失。

《易经》上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浅天下。”文化一词最早渊源于此。因此,文化不是首饰,不是时装,不是仪仗,也不是随意堆砌的建筑材料。不要再让它充当四处招摇的幌子,让文化堂堂正正地拂拭人们心灵的尘埃吧!

这篇习作,作者以清醒的目光、深切的忧虑对社会上的伪文化现象提出质疑,读来令人扼腕长叹。“伪文化”已经给当今社会造成了极大损害。在某种意义上它已经蜕化为人“灵魂的病毒”。

敢于向生活提出质疑,需要有一定深度的思考。有一种力透纸背的目光,要能透过生活现象窥其本质。大胆怀疑,审慎辨析,就能写出切中时弊的好作文。

(作者:王立根)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