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协作探究学作文

发布时间:2015/5/15 15:22:25

多年以前,在美国林肯塞特伯雷地区,教师将高级中学的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每星期都写一篇作文,另一组只是阅读并讨论别人写的作文,仅在考试时才写作文。实验结果表明,学生通过阅读、比较、评来学写作。其效果与通过写作练习大体相同。

当然,这个证据还不够充分,因而单单采取一种方法是冒险的。但也说明了阅读、讨论、评价他人的作文对写作一定有好处。多少年来,我常常让同学们运用协作探索的学习方法来学作文,取得很好的效果。

有一次,我印发了黄建东同学的作文《雨啊,故乡的雨》,发动同学来讲评。我以为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很巧妙地从写“故乡的雨”中流露出来,写得真切自然,颇有诗意。出乎意外,全班有一半的同学认为这篇文章落入俗套,不足称道,题材是人家写烂了的。写法又是模仿《天山景物记》,毫无新意。两种意见,开展辩论,他们广征博引,谈锋犀利,从作文真实性谈到模仿与创新;从选择词语谈到怎样观察生活;怎样挖掘新意谈到人性化的表现,情动辞发,不吐不快,且持之有理,言之有据,一个个在协作、探究中成为写作规律的发现者。

不信,请听他们的讨论:

A:写故乡不写故乡的山和水,却写故乡的雨,意在表现作者对故乡劳动人民美好生活的赞美,这难道不是出了新意了吗?

B:据我所知,建东同学生活在故乡的时候,正是十年动乱时期,而文中描写的山区却是一派升平景象,难道说当时“四害”的阴影仅仅笼罩在城市吗?请问,作者难道是意在塑造一个十年浩劫中的“世外桃源”?

再听一则对话:

A:“春雨”这段的结尾写得多好啊:“农田里人们披着蓑衣戴着斗笠,辛勤地耕作、播种。望着这及时雨,个个脸上喜气洋洋。人们这样说:‘一滴春雨一滴油,点点滴滴报丰收。’故乡的春雨,你送给我们一个甜蜜的希望!”这里以抒情的笔调渲染了欢乐的气氛,特别是改造了“春雨贵如油”的谚语,很有新意。

B:我认为,恰恰是这则谚语用得驴唇不对马嘴,“春雨贵如油”指的是北方,我们南方春雨多了,可要烂秧啊……

你看,同学们自己的“发现”比什么都珍贵,遣词造句的准确性来自他们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对于遣词造句的生动性,他们也有高人一等的时候,如一个同学这样说:

《雨》一文并不是尽善尽美的,开头部分一句“故乡那四季变幻的雨景便一幕一幕地浮现在我的脑海里”,这句话就不够新,如能改成“下雨了,雨丝在飘散;我的思绪也随着雨丝在纷飞,渐渐地,在眼前织成故乡那四季变幻的雨景”,是否会更好些?我认为这样更切景、切题。  

古人在学习作文时,很强调“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通过相互品赏、质疑,看出作文的优劣长短,并探求写作的规律。这一组讨论,同学们进入了欲罢不能的状态:

对“老题材能否出新意?”作者黄建东这样说:

“我的故乡没有什么特色,它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多雨的山区。但我爱那里质朴的农民,他们对劳动的热爱,早就刻在我心灵的深处。因而我想通过对山区四季雨景的描绘来表达自己对阔别十年的故乡的怀念之情,来赞美、歌颂那里的农民对生活、劳动的热爱。我认为,老题材完全可以常写常新,因为人们对事物的感受不同,记叙的角度也不同,我笔下的故乡,决不是鲁迅笔下的故乡,也不是其他人笔下的故乡了。”

对“创新取决于什么?”李华同学这么说:

“创新在于立意,立意的高低在于作者观察事物、认识生活的深浅,不在于题材的大小。‘我思,故我在’,一篇文章能写出自己独立的感受、独特的思想,那就能出新。”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做学问如此,学作文也如此,重要的是要让自己在求异中探索真理。以上这些同学现在有的成为记者,有的成为杂志的编辑,有的成了企业家,但他们至今还记得这节课,因为这节课“群疑并兴”,独立思考,不满足现成的答案,从不同方向,评论一篇作文,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讨论有助于我们思考多方面的意见.有助于我们学会专心地有礼貌地倾听,增加我们思维的灵活性,养成合作的习惯,使自己变得心胸开阔,更容易理解他人,让大家成为知识的共同创造者。

(作者:王立根)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