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实再现客观事物
发布时间:2015/5/28 14:15:29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客观事物丰富多彩、千变万化,要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就得仔细地观察,认真地思考,选好角度把它表达出来,这就需要掌握表达的技巧。最基本的表达技巧就是叙述、描写和说明。
叙述是指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做的概括的形象介绍和交代。
描写是指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做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以及事物的原理、特点等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
请看下面两段文字:
大约午后二时四十分,在与蓬莱阁隔海相望的庙岛南侧海面上,隐隐约约出现了两个岛。十分钟后,岛的轮廓越来越清楚,一幅海市蜃楼胜景出现了。岛上的道路、树木、山峰清晰可辨,建筑各异的亭台楼阁显而易见,行人车辆时隐时现,各种景物交相映照。据记载,这次海市蜃楼持续时间之长,是历史上所少见的。
记得是春季,雾蒙天,……听见有人喊:“出海市了。”只见海天相连处,原先的岛屿一时不知都藏到哪儿去了,海上劈面立起一片从来没见过的山峦,黑苍苍的,像水墨画一样。满山都是古松古柏,松柏稀疏的地方,隐隐露出一带渔村。山峦时时变化着,一会儿头上幻出一座宝塔,一会儿山洼里又现出一座城市,市上游动着许多黑点,影影绰绰,极像是来来往往的人马车辆。又过一会儿,山峦城市慢慢消下去,越来越淡,转眼间,天青海碧,什么都不见了,原先的岛屿又在海上重现出来。
前一段是报刊对海市蜃楼的介绍,用的是叙述的手法;后一段是杨朔散文《海市》中的描写,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重于对事物的描绘和刻画;前者着眼于情况的介绍、交代,后者着眼于形象的描绘。
再看下面一段文字:
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通常蒂部大,顶端稍小。蒂部周围微微突起,称为果肩,有的一边高,一边低。顶端叫果顶,浑圆或尖圆。两侧从果顶到蒂部有一条沟,叫做缝合线,显隐随品种而不同。旧记载中还有一些稀奇的品种,如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因为缺少经济价值,现在已经绝种了。
这段文字写荔枝的外形,用的是说明的手法,一共只用五句话,却做到了准确精密,恰如其分。
客观事物转化成语言文字,常见的手法就是用以上的叙述、描写、说明的方法.熟练地运用这些方法就能准确、鲜明、生动地将客观事物反映出来。
有一次,我校组织学生参加学农的社会实践,回校后,大家都写了一篇《学农小记》,再现当时的生活情景。我发现俞烨同学的作文写得比较好.就把它作为范文。它好就好在能运用叙述、描写、说明的手法。叙述,层次井然地把学农过程交代清楚。描写,绘声绘色的描摹,使人身临其境,其中也有点说明,特别是对城里学生比较陌生的一些农活,如插地瓜秧等加以交代说明。她还知道,光是叙述,文章就显得单调、空泛;如果全是描写,文章也必然显得冗长繁杂,所以该详则详,该略则略,详写的地方就用描写手法,如作文的第二段:
顶着烈日,劳动归来。带着疲惫酸痛和失望回到宿舍,倒在床上,第二天同样枯燥的劳动该怎样去面对呢?一向乐观的女孩儿们也犯起了愁。远离父亲,远离安逸舒适的生活,我们发现原来夏天除了冰淇淋和VCD,还有这样一种含义。原来热闹的寝室里沉闷着,大家的情绪开始急剧降温。
辅导员的出现永远都是解放的闪光。“亲爱的战友们,”这位比我们大不了几岁的大哥哥俨然就像久经沙场的老将安慰起手下来,“难道这一点打击就怕了。既然大家都不喜欢劳动,那么明天就改成野游吧!”
这个消息可真像一剂兴奋剂,大家兴奋着、怀疑着,终于度过了这难熬的第一晚。
第二天,锄头、簸箕是照例发下来了。难道说野游需要这样的装备吗?
走过第一天走过的沟沟坎坎,辅导员任由大家三个一群、两个一伙,还和我们凑到一块儿,像个孩子。在辅导员的指点下,我们发现了这青色的山野田地里蕴藏的美丽,有一种欣喜漾满了曾疑惑曾失望的心。
开始干活儿了,却又不是简单地干活儿。“原来锄头这么拿又轻松又省劲儿!”“原来地瓜是这样种的呀!”“嘿,看我挖的沟多平整!”我们猛然发现。看似繁重的劳动竟然蕴藏了这么多的学问和乐趣。
这一段有心理描写、对话描写,注重心理活动的刻画,简约扼要的描写传递出从“愁苦”到“喜悦”的内心变化,含蓄地表达了学农的思想收获。可见。要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叙述、描写、说明是三种最基本的方法技巧。
(作者:王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