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精读,精写,出精品

发布时间:2015/5/28 14:21:36

有一位同学问我什么办法能像阿里巴巴那样叫几声“芝麻芝麻快开门”。就能把学生那种害怕作文的沉重心门打开。其实问这个问题的同学心中也有数,世上哪有这个窍门?如有,那么作文教学该是天下第一易事了。

写作是乐事还是苦事,各人回答不同。为什么有的人乐此不疲,有的人视为畏途?我想了很久。我以为,一般爱读书、会读书的人,写写文章不会太苦;反之就苦。读书是吸收,写作是倾吐,不会吸收,哪来的倾吐?所以人们常说“读是写的基础”。可是,我也常常听不少同学这样抱怨:“人们总说,多读能够提高写作水平,我读不少书,为啥作文水平提不高呢?”

这个问题确实不好回答。有一位著名的学者也曾经被类似的问题所困扰,他问:“现在书这么多,人也越来越聪明,但学问为什么做得不比古人好?”有一天,他就此请教一位老先生,老先生一语破的:问题就出在书多了。我仔细一琢磨,此话有理。古时候成书不容易,能成书的一般都是精品,可读的书少,读起来必然精读。精品加精读,学阃就自然精。反观今日之读者,书多而杂,不但有书,还有报纸、杂志、网络信息的狂轰滥炸,读的书一般要比古人多,但说到“精”就差远了。

不知道同学们见过淘金没有?我是见过的。淘金时必须在流水的沙砾中尽力搜寻,再小心地摇动沙盘,取得金沙,无用的泥沙被冲尽洗净之后。最后才能得到宝贵的黄金。读书何尝不是如此?读书要沙里淘金,就是要选择,书的“黄金”就是精品,是名著。若想从书中汲取营养,研究前人的写作方法,囫囵吞枣是不行的。世界上尚有许多好书,但这些书只是为那些会读书的人准备的,匆匆忙忙读一本书,不如仔仔细细地读一页书受用。写《五人墓碑记》的明代学者张溥,他读书的方法是“抄”。抄一遍,朗读一遍,然后烧掉,如是反复,坚持七遍,直到牢记背熟为止,所以他的文集叫《七录斋集》,咱们当然不能统统用这种方法,但对好的文章,读得懂、记得牢、用得上,这也是起码的要求。

读得精,写也要精。梁启超说过,作文的秘诀在于“一次把一次作文做好”。有的学生,小学时作文60分,初中时作文60分,到了高中还是60分,如此作文,永远不会享受到成功的愉悦。何不“一次把一次作文做好?”写一篇不尽如人意,就去请教书本,请教老师,反复修改,一直修改到令人满意为止,这样一来就会有信心。发现自己也有能力把作文写好,激发了作文的欲望,成功的希望也就来了。有写作欲望的人,情感必然丰富,“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于是又为自己带来写作的冲动,如此良眭循环,写作自然就有一番乐趣。

有一个语文科代表,叫陈陶然,现在成了专栏作家。她说,少年人作文,技巧不是重要的,心灵直率放肆就可以获得先生的红笔圈点。她常写周记,并总要把每周一文写好,她15岁的时候幻想当三毛那样的作家。她回想起当年写作,真有赫尔岑在《往事与随想》所言:每每提笔,要吐出一声叹息。她的第一篇发表的作文,是我从她周记里发现的。这篇作文叫《弦律》。她说那是反感于应试教育而发的牢骚。自己深受考试之害,写的时候,当然得心应手。虽是牢骚,也不敢随意涂鸦,于是采用意识流的手法,把自己那十分无奈的心情描绘出来,没想到发表之后,引起了巨大反响,弄得每天要请同学给她拆信的地步。她说,文字本是工具,我们只要有心,才有活的文字。但要善待这工具,要讲究炼字锻句。只有认真写,一次次地写好,在人静更深的时辰,才有一层平淡的喜悦慢慢地溢进心里。

“精写”就是要写得认真,写得有效果,写出精品来,每一次都有收获,都有心得,这样才会更上一层楼。如果每一次都是草草下笔,匆匆上交。写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作者:王立根)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