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磨刀不误砍柴工

发布时间:2015/6/12 9:39:16

不少同学写作文时,一般都心浮气躁,急于动笔,匆匆审题,草草构思,信马由缰,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有的还仅仅为了凑足字数,这样写,作文又能好到哪里去呢?

所以,我们要强调:想清楚再写。对于一些命题作文或给材料作文。千万不要急于动笔,一定要凝神静气,反复推敲试题的题目、题干和所提供的材料以及要求,对试题整体有了全面的认识后方可动笔。

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想出来的。“磨刀不误砍柴工”,深思熟虑,想好、想深再写,恰切的内容、丰富的情感就会涌向笔端,妙语佳句纷至沓来,文章就一气呵成。反之,或离题万里,或言不及义,或顾此失彼,或捉襟见肘。一旦思路堵塞,脉络混乱,再去想,反而延误了宝贵时间。

那么想什么呢?首先,把题目审准。有些题目看上去似乎有其深刻的内涵。如1995年高考作文《尝试》,不少考生一看“尝试”二字,就以为是“第一次”,于是写“第一次杀鱼”“第一次打针”之类的事,殊不知“尝试”的内涵是①第一次②有目的③主动的④有意义的。弄不清“尝试”的内涵.当然就写得很肤浅。又如1998年高考试题题目“坚韧——我追求的品格”与“战胜脆弱”二者择其一。表面上看,二者中心相同,“追求坚韧”与“战胜脆弱”无甚不同之处,但仔细推敲就可以发现,“坚韧”往往意味着某种行为的多次;“脆弱”往往意味着某些行为的偶发。有的考生写自己深夜攻克一道数学难题,就姑名之为“坚韧”,这就是对题意的认识不明。再则要审清题目所隐含的信息。近年来,供材料作乏文这种题型。就要求同学从材料中明白材料所蕴含的意义,悟出二个道理。比如1999年北京海淀区出了一个这样的高考作文模拟题:

1965年,一个四年级学生主动到西雅图图书馆帮忙,他总是认真地把放错的图书准确地回归原位。后来他园搬家而离开了西雅图,但他仍然要求爸爸开车送自己到西雅图图书馆义务劳动,他说。“如果爸爸不送我,我就走着去”。他,就是后来的电脑奇才比尔·盖茨。

要求学生阅读这则材料,自选角度,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这一道作文怎么写?许多人不假思索,握笔成文,写成了“从小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显然,没有读懂材料所隐含的信息。我们先想,比尔·盖茨是什么人,是微软公司的电脑奇才,据报道,他1998年以九百亿美元资产居全球富豪之首,因此可以认定他是成功者的典型,是成功的象征。那么为什么题目要提供他小时种种表现,显然是为了说明其成功的原因:从小自觉培养良好的素质。那么又是什么素质呢?他从小向往图书馆,这说明了对知识的渴求;他认真整理图书,说明他养成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他坚持义务劳动,说明他从小热爱公益事业无私奉献;搬家了还老远地到图书馆服务,说明他持之以恒的毅力。我们可以发现这个题目隐含的信息是:成功者的素质——渴求知识,一丝不苟,乐于奉献。持之以恒。而这些素质都是从小养成的。这样一想不但切题,而且整个文章的框架也形成了,这比泛泛地谈习惯要深刻地多了。实际上,审题的过程也是立意的过程,审题时想得深刻,文章的立意也就深刻了。

其次想想如何行文。有了正确的立意,还要讲求布局,这仍然要求想清楚了再写。想清楚了就条分缕析,就思路畅达,想不清楚就颠三倒四,思路紊乱。以写议论文为例,许多考生见到题目常急于举例,搜肠刮肚以中外古今名人轶事来论证,这样写下来,文章就成了材料的堆砌和现象的罗列,观点不明、空泛无力,自然谈不上以理服人了。前几年上海有一道试题“学贵于问”。这道题目怎么写?先别忙着去想有什么例子。要先想为什么学贵于问。在信息社会里问有什么作用,又怎样问,在脑子里逐渐形成这样的提纲:

    

有了这样的提纲,写起来自然心中不慌,脚踏实地,得心应手,喜气洋洋了。古人说,‘‘意在笔先”,又说“袖手于前,始能疾书于后”。也就是说动笔之前缜密构思,不敢贸然下笔。想,还不仅是审题、立意,还要唤起对以往生活积累的回忆,要选取自己最受感动的事去写,不可胡编乱造。真实的表达方能显示自己健康的人格,求真求实,自然处变不惊,思如泉涌,或动之以情,或晓之以理,或状之以物,不愁无话可说。

(作者:王立根)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