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

发布时间:2015/7/21 10:56:51

每年高考与阅卷老师谈起作文考试情况,无不感慨佳作甚少。究其原因是考生的知识、思想、语言的积累不足,读书不多,因此临场握笔,就显得捉襟见肘,词不达意。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写东西靠平时积累,不但著作家、文学家是这样,练习作文的小学生也是这样。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作文,其实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的积累。”1993年的高考作文最能体现这个特点,它要求考生根据一段材料,写一篇记叙文。这则材料大意如此:父亲和儿女三人,夏夜纳凉,听到梧桐树皮爆裂声,女儿对剥落的老树皮发出赞叹,儿子对刚显露的新嫩树皮发出赞美。父亲又由儿女的对话发出一番感叹,作文要求补写出环境气氛、人物神态及对话。

考生下笔之前,首先要调动平时的知识积累,感知原材料的深层要旨和潜在的情味,这就必须具备领悟、想象、理解、思考、评判等阅读能力,然后娴熟地运用散文的笔调,再现那“静美”的意境,具体生动地描绘出人物的语言、表情、神态。补写的文字须与全文融为一体,与原文行文的风格保持一致,做到和谐、得体、连贯。

能达到这种要求的,便是好作文。试举一篇佳作片段如下:

女儿拾起老树皮,放在手心,仔细端详着,不禁一股敬意油然而生,仿佛诗人一般地喃喃自语:啊,你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就悄然滑落,你不留恋高枝,但你怜爱新生命,所以你主动让位。”儿子走上前,抚摸着刚刚诞生在天地间的新树皮,幼稚的脸上露出庄重的表情,轻声地说:“你终于拥有了自己的位置,我赞美你的朝气,更赞美你那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

这一段文字虽然还有可挑剔之处,但起码说明了这位考生在阅读原材料时已经做到“作者得于心,览者会其意”。能把阅读当作再创造的凭借,潜心涵咏、发挥想象、合理续写。

可是有许多考生不明其理,在尚未读懂原材料的情况下,仓促下笔,漫无中心,言不及义;有人甚至把“老树皮”当作腐朽的旧事物来鞭挞,有人把“新树皮”的显露当作“个性解放”来赞颂。显而易见,作文能力的低下是由于阅读素质的低下,他们无法“披文人情”,深入艺术佳境。体会个中情味,更不用说发挥想象,再现那富有诗情画意的“夏夜纳凉”图,写出那富于哲理的对话来。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朱熹有两句诗写得很好:“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写作之渠的源头在于生活和阅读。就学生来说,阅读更为重要,应“以读促写”,大凡不会读的人是不会写的。

目前,由于视听媒介的普及,许多中学生已从阅读文字作品转移到阅读非文字作品上去,如听录音,看电视之类,从而造成读写水平的下降,这也可从近年高考作文试卷所暴露的种种问题上见端倪;因此,要呼吁兴起读书的风气。多读书,读好书。古人说得好:“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勤奋读书,当然就“下笔如有神”,但读书的好处岂止在作文?

前几年,美国教育家们承认,教育的首要问题是教会年轻人阅读,他们呼吁把当今的时代称为“阅读的时代”,要求联邦政府拨专款支持人们为提高阅读水平去作种种努力。看来,我们对此不可等闲视之。阅读水平的下降,会导致青年文化素质的下降,最终也会导致整个民族素质的下降。

(作者:王立根)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