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俯读仰思”
发布时间:2015/7/21 11:33:03“俯而读仰而思”是古人的读书经验。只思考不读书,思维就容易枯竭,捉襟而肘见,纳履而踵决;光读书不思考,不但不能登堂人室,还常常使思维陷入混沌状态。
不过,我对“俯读仰思”还想再说一些话。我以为读书,尤其是那些蕴含丰富的名著,要强调反复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形象性与概括性的统一,有限与无限的统一,即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仅读一遍,往往不能奏效。我读《阿Q正传》,初读时只凭兴趣,不解其意,但读第二、三遍时,才悟出一些道理,一直读到不惑之年,对中国国民性方有一点大彻大悟的了解。对名著的欣赏不能只靠一朝一夕之功。马克思读歌德、莱辛、莎士比亚、但丁、塞万提斯等人的作品,经常一再赏玩,以至于有些篇章能背诵如流。苏东坡成名之后,每天还要背诵一段《汉书》。为了帮助记忆,他把《汉书》上每记叙一段事的开头抄三个字来作提示。背诵第二遍时,只抄两个字,到第三遍时,只抄一个字。这种反复揣摩,渐得佳境的艺术欣赏过程是符合阅读(吸收)的规律的。
再说“仰而思”。不能说现在的中学生读书没有一点思考,你看他们分析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不是也能道出一、二来吗?但这种思考往往失却了美感认识的特点,只是一种贴标签似的寻找答案,这种思考常脱离作晶所提供的艺术形象,作简单的逻辑判断。我教《雷雨》分析侍萍的性格,学生们也能说上几点,如善良、正直、刚毅等,但他们对剧本中侍萍那抑郁平缓的语调,对那些欲言又止、欲说还休的台词却不甚理会,侍萍在他们心中仅是一小个模模糊糊的形象。这样的思考,美感的情绪显然是不强烈的,寻找的答案,不过是标准化试题的答案而已。再以鲁迅小说为例,试想,如果我们不与鲁迅笔下的狂人、孔乙己、祥林嫂、阿Q这些人物一起神游,喜乐与共,而仅仅去求鲁迅小说的什么主题、思想,这样的阅读怎能唤起精神上的愉悦,进而获得真正的审美理解?可见“仰而思”也是有规律的。
当前中学生阅读,大量的只是消遣性和应试性,前者抹煞了思考的价值,后者又陷思考于简单化之中。这也许是中学生阅读的一种弊端。
(作者:王立根,选自《与陈日亮老师讨论阅读教学通信之二》,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