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先求“意会”后求“言传”

发布时间:2015/7/28 11:03:53

当我们观赏一幅邈远的山水画,或聆听一曲旋律清悠的轻音乐,会有一种赏心悦目、惬人心意的感受,但往往很难道出它们美的底蕴;阅读有时也如此。即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写到这里,我顿生一念。这“意会”是不是阅读的第一个要求?“阅读动力系统”的启动之谜是不是就在于此?中国古代教育家曾倡导“不言之教”,提倡默而察之,心领神会,强调阅读者的体悟、感通。很显然,这就是“意会”,没有“意会”,不会“意会”,阅读还有什么价值?

有一个外国语文教学的例子使我很受感触。那位小学教师教《受伤的树》,只是让小学生静静地听朗读,充分地感受、亲切地贴近,孩子们的表情时而忧愁,时而愤怒,时而亲切温柔。这才是教学的真境界!如果换了一种教法,径直让学生去分析“通过什么事,抨击什么思想,赞颂什么精神”,一切的一切都兴味索然了。

在粉碎“四人帮”后不久,我第一次读到《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心潮久久不能平静,虽中夜星阑,四处阗寂,然总理音容笑貌,如在眼前。后来过了一年,听一位老师教这首诗,一堂课不厌其烦地分析,从分段到主题再到艺术特点ABC,条分缕析,面面俱到,我却感受不到先前那种强烈的意绪,更谈不上引发出与诗人感情上的共鸣了。这可能正是阅读教学的一种悲哀。

长期以来,我们把“意会”和“言传”的关系弄颠倒了,尚未达到真正的“意会”,就要“言传”,“言传”于“意会”之先。这种“言传”无非是一种概念化、公式化的东西。学生读一篇文章都能分析几点,而这几点不过是“人人笔下所有,自己心中所无”的标准化答案而已。

“意会”,需要欣赏者伴随着作品的形象融进自己的感情,需要充满联想与想象,需要在美的享受中,进行形象的思考,这样的“意会”方能“言传”。先求“意会”,再求“言传”,是不是阅读的一条规律呢?

(作者:王立根)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