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经验——增进理解的酵母
发布时间:2015/7/28 11:13:49从前有部台湾电影,叫《妈妈,再爱我一次》,它曾在榕城引起不小的轰动,那阵子真有“满城争说母爱好,无人不唱‘妈妈歌’”的样子,观众完全沉浸在一种凝神敛息的情感体验之中,整场电影,有人唏嘘抽泣,有人泪流纵横。
其实这部片子并非上乘之作,并没有揭示深刻的社会意义,它只不过淋漓尽致地渲染了母子亲情、生离死别而已。但,正是由于这种题材最容易使观众勾起对自己生活经验的回忆和联想,所以有着一种感人肺腑的力量。
由此,我联想到阅读。我想,在阅读作品时,如果我们也能像这些观众那样,注意到自己的“感情移人”,那阅读效果一定好。
同样地,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也需要善于引导学生在阅读时唤起某种情感的体验。所谓情感的体验,就是发挥读者自身,通过对以往生活经验的联想和想象来补充和理解文章,把自己的情感注入文章之中。
我在中学时读都德的《小东西》.曾泪如雨下,读到最伤心时,几乎气息闭塞,这是因为我有着与“小东西”类似的生活经历。我在闽北山区曾见过雪天里梅花怒放的情景,所以我读毛主席的《卜算子·咏梅》就能把自己带进风雪漫天、坚冰万丈的天地去,想象那在暴风雪的包围和袭击下依然怒放的梅花,甚至感受到春天即将来到的讯息。我去过江浙一带,我读《多收三五斗》这篇小说,眼前就仿佛出现了那里的市镇、水巷、船埠头,并想起了三十年代中国农民的生活习俗。这些都说明自己的生活见闻,有的是直接的,有的是间接的,在阅读中如能熔炼于作品之中,对加深理解作品是大有裨益的。
直接的生活经验往往是理解文章思想的酵母。陈日亮老师说过,阅读还应该联系着读一本人生的无字大书方能真正融会贯通,这可是说到点子上了。没有生活阅历,缺少社会实践经验,甚至没有体验过忧患,就往往难以有对文章的深刻了解。
鲁迅说过:“看别人的作品,也很有难处,就是经验不同,不能心心相印,所以常有极要紧处,极精彩处,读者不能感到,后来自己经验了类似的事,才了然起来。”陆游说得好:“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他们两位从不同的角度告诉我们:要使自己能很好地从文章中吸取语言和思想营养,当然不能忘记丰富自己的生活实践。
(作者:王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