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品读《故都的秋》中写槐树落蕊的段落?
发布时间:2014/11/5 11:56:35问:这篇文章中槐树落蕊的段落怎么表现古都的秋味的?
陈日亮老师答:这一段写景最是细腻而深沉。如果说前面一段描写庭院清秋还是写意的笔墨,那么这里的笔触,就全然是工细的了。先说槐花是什么样的吧。照说,花和花蕾并不是一个概念,而槐花也就是槐的花蕾,因其细小又被称为槐米,文章说是“像花而又不只是花”即以此。但请注意,作者不写槐花在树上是什么样子,而只写它落在地面的状态。槐花是在不被人察觉的夜间悄然坠落的,不是一朵两朵,而是一大片“铺得满地”。没有给人以听觉、味觉,而只有脚下的触觉。正是槐花生存与飘零的状态,触动了作者多愁善感的心。是啊,槐花是如此细微柔弱,经不起秋风的肃杀,陨落时既无声无息,就只能在地上给人留些柔软的记忆。在扫街的一阵清扫之后,它就消失得干干净净,既然已经消失,本可以不再触景伤情,地上偏又留下了“扫帚的丝纹”。一丝一丝的纹路,不是槐花生命悄然逝去的痕迹吗?怎能不勾起人们凄清的记忆!可不是,那扫街的工人,似乎眼里看着,手里扫着,也懂得槐花生命的柔弱与坠落的凄楚,不忍心地快快地一阵挥帚使之立即归于尘土,而是小心地、慢慢地、细细地……这不免让我想起林黛玉在《葬花吟》里所低吟的“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作者之所以会在“觉得细腻”“觉得清闲”之余,还在潜意识下“觉得有点儿落寞”,是否就是因为有这些联想呢?文字表层的“细腻”、“清闲”是可以诉之直觉的,而感情深处对生命衰亡的感伤,则必须靠一颗敏感的心去观察、深味、遥想,否则也就抵达不了“这些深沉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