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做练习就是学语文吗?

发布时间:2015/8/12 14:56:15

尽管语文教学的改革呼声很高,但一到实际教学仍然积弊难返。其表现之一就是以做练习代替学语文,尤其是毕业班,全陷入题海之中。可以这样说,现在多数的学校,都是这样做,可谓概莫能外,这是很可怕的现实。一套又一套的练习把师生压得喘不过气来,好像谁不这样做,谁就对学生不负责,你仍想通过优秀作品的浸染,移人性情,提升人格吗?各方面的压力就来了,“还不去做练习,毕业考马上来了,为什么还这样慢吞吞的?”这意见甚至来自家长和学生。

高考考什么类型的题,下面就仿制什么样的作业题和考试题,上课时老师对答案,学生记答案,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变成了枯燥无味的练习课,一做就是一学年,还美其名曰“强化训练”,做练习还要攀比,谁做得多,谁就显得认真负责,学校、家长就越放心。整个语文教学过程,降到了最原始、最低级的状态。

做练习难道就是学语文吗?

语文属于人文科学的学科,它与自然科学的学科不同。自然科学的学科教学可以先讲清原理公式,再围绕公式做一些练习加以巩固,这些练习的答案往往是唯一的。语文则是隐性的、长期的、潜移默化的,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语感,短时期的成效,不容易看出来。不能指望立竿见影,不能急功近利。学习语文最有效的方法是多读多写,因此,应该克服浮躁焦虑的心态,如果像理科学习那样,围绕知识点、能力点作大量的练习,怎么能让学生领悟语文丰富的人文内涵呢?

语文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是最严重的,本来应该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的语文课,异化成了一门纯粹的工具操作课,语文成了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背景知识、课文分析、难字注音、难句释义、病句纠正、标点选择、仿句练习等等,而真正的人文素养、创造力、想象力,甚至最基本的写作能力,却日渐萎缩。语文教学仿佛就是肢解的操练,就是核对标准答案。但是,那些标准答案就那么正确吗?

作家王蒙的小说《羊拐》被选进某地教材,课后练习要学生从一系列答案中选一个出来做小说的主题。正确答案是“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变化,人应该与时俱进”。可是王蒙自己都觉得这个答案有点莫明其妙,看到小说这样被肢解,主蒙挺难受。

为了迎考,适当做些练习,熟悉高考题型是必要的,现在的情况是:高一教课文,高二赶进度,高三做习题,从高二到高三都以练习代替阅读与写作。这样语文教学肯定是失败的,没有灵性,没有悟性,没有积累,不但不能培养真正的语文素质,甚至连应试能力也丧失殆尽。

叶圣陶与吕叔湘先生也曾经用庄稼生长来比喻过语文学习,认为语文与工业生产不同。叶老说:“请老师们时刻想到,学生跟种子一个样,有自己的生命力,老师能做到的,只是供给他们适当的条件和照料,让他们自己成长。如果把他们当作工业原料,按照规定的工艺流程,硬要把他们制造成一色一样的成品,那是肯定要失败的。”众所周知,我国中小学生应试能力虽然较强,而创新研究能力却较弱,这里有多方面原因,但其中以升学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模式,无疑是最重要的因素。如果不能摆脱这种低级的教学状态,什么素质教育、什么创新精神,全是一句空话。

(作者:王立根)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