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士兵们的“我哀”有什么不可“知”的呢?
发布时间:2014/11/5 11:59:56问:既然士兵有了回家的机会,再长的路也会走得飞快,照理应该是欢快异常,为什么却垂头丧气像是一副打败仗的样子?士兵们的“我哀”有什么不可“知”的呢?
陈日亮老师答:在我看来,学生大概是对陶渊明先生辞官归田“载欣载奔”的印象太深了。引导他们正确回答的关键,在开头的四句:从“昔我往矣”到“今我来思”,自春而冬,恐怕绝不止一两年,甚至还可能是十年八年乃至更长。“杨柳依依”既是写春景,更是写离情;“雨雪霏霏”既是写冬景,更是状思愁。出征何其遥远,归家的路途也不好走啊!更何况艰苦的军伍生活,几乎把士兵们的体力消耗得连步子也迈不动了,所以才有“行道迟迟,载渴载饥”的诉说。当然,也不妨做这样的解读,即一旦想起过去一年到头在沙场上的转战厮杀、困苦不堪,心情自然十分沉重,路也走得慢了,更觉得饥渴交加,尤其想到离家这么长久,家乡和亲人们如今会是什么情景,彼此的遭遇和命运,都是难以想象的啊!士兵们内心深处的伤悲,正近似于“痛定思痛,痛何如哉”,痛苦就愈发显得强烈。这些士兵的内心在想些什么,一般人的确是不好猜解的,所以,作为抒情的主人公,才有“莫知我哀”的深深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