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陈宝铝:从课文中学写作文

发布时间:2015/9/11 14:24:54

 

不少在作文教学方面很有研究老师在谈及作文教学经验时,往往都会提到“读写结合”的问题,有的老师讲得更为直接,“作文教学的工夫在作文课外,” “作文教学的工夫在阅读课内,” 必须“从课文中学写作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这里“扎实的语文基础”包含着写作能力。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既是阅读的精品,往往也是写作的典范。忽视这一点,把作文与阅读机械地割裂开,必然影响写作能力的培养。“读写结合”的“‘写’,既是阅读内化的语言、写法的模仿、迁移和创造;也是阅读中激活的生活记忆、熔炼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认识的抒发与倾吐;还是借‘写’叩问文本,进入语境和文本对话,凭借词语进行阅读分析、概括提炼文本主题、激活想象的过程。”(张化万《切实提升读写结合中“写”的品质》《小学语文教师》08·5)

所以,在关注如何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背景下,加强对“从课文中学写作文”的研究,有着更为现实、更为积极的意义。

一、目标指向,“意文兼得”

要从课文中学写作文,阅读教学时在关注课文“写什么”的同时,要加强对课文“怎么写”与“为什么这样写”的探究,让学生在情感受到熏陶的同时,对作者的表达方法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二、紧扣文本,适量笔练

要从课文中学写作文,除了在阅读课上,关注课文的表达方式,有意识地学习写作知识外,还要紧扣文本,针对其内容与表达方式的特点,有意识地寻找文本中读写结合点,巧妙地设计安排一些“写”的练习,将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练笔无论是写词句、写片段还是写全篇,它都具有开掘文本内涵,想象丰富情节、迁移语言表达的功能。这对于促进学生理解课文,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将所学的词汇内化为己有,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与想象能力都很有帮助。 

(一)注重阅读的拓展延伸,巧设“笔练”

课标十分重视语文课内课外的关系,强调语文老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沟通课堂内外,增强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不少老师紧扣文本,进行拓展延伸,并巧妙地设计“小练笔”,努力把学生的视野引向更为广阔的空间,以达到“课已尽而意未绝”的境界,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桃花心木》(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文章不长,但寓意深刻。作者借种树人的做法,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人和树一样,只有在“不确定”的环境中,敢于坚强面对,积极进取,具备独立自主的心,才能有所作为。启迪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有个老师教学这一课时,进行了拓展练笔:在你的学习生活中,一定也有无数个困难、挫折等着你去征服。学完《桃花心木》,了解到了树苗的生长规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以第一人称说说自己的成长经历。有学生写到:“我是一棵坚强而又快乐的树,我为自己战胜自然灾害快乐”;“我是一棵无怨无悔的树……”;“我是一棵永远也长不大的树……”,“我是一棵不想快乐成长的树……”等等。通过这样的练笔,学生既升华了对课文所蕴含的道理的理解,又锻炼了书面表达能力,这可谓一举两得。

再如,王崧舟老师教学《万里长城》一课时,在课中安排了两次练笔。其中第二次练笔安排在课尾——让学生为长城题词。在经历了“外国元首为长城的题词,成千上万参观者的感叹、猜想长城的年龄”等环节的教学之后,王老师题又让学生欣赏气势宏伟的万里长城录像,并用了十句富有气势的话进行配音。此时,学生对长城的认识,对长城的情感被升华到一定高度,为长城题词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在课堂上,学生写出了不少佳句:“长城是世界的长城,是亚洲的长城,更是我们中国人引以为豪的长城”题词人:刘明超;题词日期:2002年11月3日。“长城是坚强的、刚毅的、庄重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题词人:刘哲;题词日期:2002年11月3日。……这样练笔,设计巧妙,形式新颖活泼,易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也含而不露地达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教育的最佳结合。

(二)抓住课文的空白处,插入笔练

课文中往往有一些作者刻意或无意中留下的空白处:有些地方写得或含蓄,或简练,或意犹未尽,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延伸、拓展的空间。学习这样的文章时,可找准“空白”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把文章写得简练的地方补充完整,把写得含蓄的地方补充出来,对文章中意犹未尽的地方进行填充,既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也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如,仲建峰老师在上《船长》(苏教版第11册)一课时就成功地利用了课文的空白处,让学生通过写片段来深究课文,升华认识。

师:是的,他把每件事、每个人都考虑到了,就连还是个孩子的克莱芒,是一个见习水手,他都考虑到了。(《神秘园》的音乐起,教师动情地范读第29自然段,屏幕上船长图逐渐消失,最后映现第29段的内容。)转眼20分钟过去了,诺曼底号上的乘客与船员得救了,哈尔威船长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人们透过阴森恐怖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象徐徐沉入大海。

师:孩子们,此时此刻玛丽号巨轮上锝救的人们可能会焦急地呼唤些什么?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船长哈尔威一个手势也没做,他的内心有可能在想些什么?

(出示:“船长,您为什么不和我们一起回家……”

       “朋友,不是我不想家……”)

师: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把自己内心的感受写下来吧!请这边的同学以“船长,您为什么不和我们一起回家……”开头写一段话,这边的同学以  “朋友,不是我不想家……”开头写一段话。

(伴随着《神秘园》的音乐,学生自由写。老师行巡视,鼓励学生写锝好,还要读锝好。)

师:孩子们,让我们停下手中的笔,一起走进那悲壮的一幕吧。看看自己可敬的船长像一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人们可能会呼唤些什么——

生:船长,您为什么不和我们一起回家?您也有自己的家人,您那年老的母亲和可爱的孩子还等着您回去,他们都等着您回家团圆,难道您忘了出行前您的母亲盼您早日归来的话了吗?

师:多么动情的话语,可是船长一个手势也没做,一句话也没说,他在想——

生:朋友,不是我不想家,我与诺曼底号相处了那么多年,它其实也是我的家,与它共存亡是我的职责呀。

师:可是,人们并没有听到,他们在不停地呼唤——

生:(抽泣着说)船长,要知道诺曼底号沉没可不是你的错呀,这也是玛丽号肇事造成的呀,您快回来啊。

师:他是含着泪说这段话的!我想这声声呼唤,船长一定是听到了,可是他仍然一句话也没有说,一个手势也没做。他在想——

生:朋友,我家中也有老母亲,也有妻子儿女,毕竟血浓于水,我又何尝不想家。可是船是我的另一个家,乘客是我另外的亲人,他们更重要啊。

师:此时海水已经淹没了船长的双肩,人们悲痛欲绝地呼唤——

生:船长,您还有您的事业,您还有您的生活,况且您还有个家啊。您那白发苍苍的老母亲天天盼着您能平安归来,您那贤惠的妻子早就做好了丰盛的菜等着您共进晚餐,还有您那可爱的孩子一定天天念叨着找爸爸。难道您对这一切都毫不在乎吗?生命只有一次。诺曼底号的沉没并不是您的过错,您为了这次事故就放弃自己的生命,值得吗?

师:船长一定是听到了,可是他仍然一个手势也没做,一句话也没有说,。他在想——

生:朋友,不是我不想家。我何尝不想我的母亲、妻子和孩子,我多么迫切地想见到他们。可是,我是一名船长呐!“船在人在,船亡人亡”,此时此刻我怎能离开伴随我一生的诺曼底呢?再见了朋友们,请代我对我的家人说一声——对不起。

师:多么感人的一幕啊!船长哈尔威用他的死又一次震撼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因此,维克多雨果说——

(出示: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履行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利用画面的展示,音乐的渲染,配之以动情的讲述,创设了情境,让学生犹如置身于海难的悲壮现场,然后,抓住课文一个并不显眼的空白点,精心设计了对话式的练笔,让学生分别以“船长,您为什么不和我们一起回家……”“朋友,不是我不想家……”)为开头,展开想象,写出人们的呼唤与船长的内心想法。这样的练笔,学生有课文内容为依据,想人物所想,感人物所感,难度小,易于完成;学生会产生自己也参与了文章创作的感觉,积极性高,容易进入角色;在提高表达能力的同时,学生进一步理解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对课文主题的理解也就得到了升华。

上述两种形式的笔练,从形式而言,可以是补写、扩写或者续写。特点是以教材为凭借,充分利用课文的素材,读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成效突出,既可以培养学生积累和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又锻炼了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在设计安排时要注意几个问题:1.一定要紧扣文本,以促进理解﹑拓展思维为主要目的,兼顾培养表达能力,力戒为“写”而“写”, 硬塞“笔练 ”, 画蛇添足。2.对于学生在练习时出现的语言表达方面的毛病要及时予以指导帮助,绝不能听之任之,敷衍了事;3.笔练的篇幅与时间均宜短不宜长,形式应尽量活泼有趣,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能千课一面,如果题型僵化、题面熟悉,学生只会照搬,不思创新,训练的效果就会降低。教师可针对课文特点,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多种多样的随文练笔。

(三)模仿课文的表达方式,安排“笔练”

课文是学生学习写作的最好例子,直接学习模仿课文的表达方式, 进行“笔练”,有例可循,易于把握,学生积极性高,因此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教学时可利用文章中语言表达有特点的词、句、段,让学生反复阅读,然后通过练笔,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如有个教师教学《盘古开天地》第四自然段,当孩子们都发现课文写了盘古身体的什么部位变成了什么时,这位老师就让学生展开想象:同学们,我们看到的画面难道仅仅只是课文里所写的吗?我们也来当一回小小神话家吧!出示句式:他的(  ),变成了(   )的(   )。让学生进行小连笔,孩子们的回答精彩纷呈:“他粗粗的经脉变成了纵横交错的立交桥。”“他洁白的牙齿变成了晶莹剔透的钻石。”“他的胡须,变成了绿油油的藤条。”“他的头发,变成了美丽的波浪。”“他的耳朵变成了神秘的山洞……”这样的练笔紧扣课文内容,直接学习模仿文中的句式,效果明显。

再如《月光曲》中哥哥与妹妹的对话,饱含着穷兄妹互相理解、互相体贴的深厚情意,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原因,是创作《月光曲》的重要前提。读懂兄妹辆的对话,尤其是读懂哥哥的话是理解、感悟方面的一个重点、难点。有个老师在引导探究中,发现学生虽能感悟兄妹俩互相体贴、互相关心的情感,但朗读中情感表达总是言不由衷。教者便抓住感情表达的方式,运用切身说法,进行启发引导:

师:读了这段话,我不禁想起这样一件事:去年4月的一天,校长递给我一本杂志,向我推荐了上面的两篇语文教学论文,他告诉我,文章是两位青年教师写的,嘱咐我细细看看,并认真地说:“要是这两个教师能到我校工作该有多好!”听他这一说,我不禁脸一热,想想自己到校工作也已经快十年了,可……我忙说:“校长,都怪我们不争气。”校长一听,又是摇头,又是摆手:“不,不,我是说着玩的。”望着校长,我心头一阵激动,不知说什么好。校长的话像重锤一下敲在我的心上。我从他的话中,听出了他对我们青年教师的希望,感受到了他对我的理解和宽容。不知怎的,一读到《月光曲》这个片段,这件事就浮现在我的眼前。我想,我们生活中可能也有类似的事吧。

(学生陷入深思,片刻有三五人举手,又过了一会,竟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举手。)

生:那次,同桌张翔买了羽绒服,可我身上老是那件绵袄。那天一到家,我便对妈妈说:“妈妈,给我买件羽绒服吧,看人家……”“是啊,是该买。”停了一会儿她说,“可是,一件像样的羽绒服得200多块呢!”望着妈妈焦急的样子,再看着她满手的老茧,我不禁后悔起来,忙说:“妈妈,我是说着玩的,其实,我这棉袄不一样御寒吗。”妈妈一下子把我搂在怀里,我一抬头,发现她眼圈红了。(说到这儿,该生声音低了下来,显出难过的样子。)

…… 

这样一来,学生便较为准确地把握了兄妹俩对话的内在情感,朗读时也就自然而然地有了感情。课后如果让学生写个自己所经历过的类似情况片断,相信学生一定有内容可写,而且写起来比较自然、贴切、感人。当然,此类“笔练“不宜安排太多,要精选课文中典型且适合本阶段学生实际水平的表达方式,还要精心设计,采用多种活泼有效的指导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过程中学到方法。

(四)结合课文内容引发感想,进行“笔练”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个对话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阅读语言文字材料后,都会在心灵深处产生一定的触动,萌生出自己的体验与感悟。指导学生及时把这些感悟写下来,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内涵的深入理解,同时培养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曾祥芹先生提出了一个“表达性阅读”的概念,强调的也正是结合课文内容写感想的问题。所谓“表达性阅读”指的是:关注阅读吸收中的倾吐——以意逆志,更重视阅读吸收后的倾吐——以文表心;表达既是阅读的必要手段,又是阅读的深化阶段。(吴勇《“童化”:守望精神意义上的童年》《作文教学研究》07·1)

当前日本中小学阅读教学中十分流行的一种方法,就是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写两次感想文。“在日本中学和小学高年级的国语阅读课里,初读课文后交流阅读感想,讲读后组织学生写感想文,几乎已成了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感想文写作贯穿于阅读教学,体现了读写结合的理念。一方面,以写促读,写感想文帮助学生逐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另一方面,以读促写,阅读的课文为学生提供了写作的素材。”(金磊  张益《日本阅读教学的“两次感想文”》《小学语文教师》06·10)国外的经验,也说明了在阅读课上让学生写一些感想类的片断,对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是很有益的。

进行这方面的练笔,要注意几点:第一,要选好结合点,必须是学生确实是有感而发的。因为有的课文容易引发学生的感想,而有些文章却不一定能引发学生的感想,或者感想的内容很简单,不利于学生的发散。第二,年级不同,要求应有别。中低年级可以让学生说写一两句话,或一小段话,高年级可以稍长一些。第三,老师要进行必要的引导、启发,必要时还可以作一些示范。例如教学《掌声》一课,在理解了两次掌声的含义后,有个老师是这样开启学生的思维:假如英子此时就在我们身边,你会对她说些什么?如果,你就是英子,你又想说什么?请你选择其中一个话题,写下你此时的想法。通过这些问题,诱导学生进入角色,把教材中的“此情此景”变成了“我情我景”,让学生敞开心扉,直接与人物对话,请看学生交流时的话语:“英子,只要战胜自己,你一定会微笑着面对生活和未来的!”“谢谢大家的掌声,它给我生活的勇气和信心,我永远会记住这掌声的!”……这些话形式活泼,个性飞扬,是学生真情的流露。

再如,福州市名师工作室领衔名师、特级教师林莘在上《为人民服务》一课时,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领悟内容,体会写法的基础上,以亲身说法进行示范,然后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感想,插入笔练,收到很好的效果。请看下面的片段:

师:“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回去问问爸爸妈妈,知不知道张思德,知不知道“为人民服务”,今天也轮到我们学习“为人民服务”了。其实,张思德只是为人民服务的一个代表,生死问题也只是“为人民服务”中的一个内涵。在《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中还留下了主席许多经典的名句,还包含着丰富的思想,今天读来,它依然给我们带来许多启发和帮助。认真读读三、四自然段,想想你最喜欢那句话。

(生默读课文三、四自然段)

生1:我最喜欢“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这句话。

生2:我喜欢的是,“我们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

生3:我喜欢的是,“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师:你们猜,林老师最喜欢哪句?

(生猜)

师:我喜欢主席的这句话,“我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了一起来。”

生:(惊讶地)为什么?

师:林老师来自福建福州,为了追求语文教学的更高境界,我来到浙江,来到杭州,向浙江的语文老师们学习、学习、再学习。

虽然远离家乡、亲人,虽然生活有点儿单调,有点儿寂寞,可我每一天都觉得快乐而充实。工作室的老师来自五湖四海,浙江、山东、广东、河北、福建,正好七女一男,我们骄傲地称自己为“七个小矮人和一个白雪公主”,那男老师就是白雪公主(学生笑)。我们在一起聆听、学习、交流,幸福而快乐!为什么我们其乐融融、亲密无间,因为我们心中都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理想、共同的追求。

孔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而我要说:有朋自四方来,不亦乐乎!下一周,林老师将离开浙江回家了,但这里的美好一定会成为我永久的记忆,留在我的脑海里,留在我的心底。

同学们,文中哪句话让你心动呢?联系你的生活,也来写一写吧,可以试着用上今天我们学到的引用、对比、举例的方法。

(学生写话)

生1:“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让我心动。我们班的的口号是:阳光诚善,合作共勉。其中“合作共勉”就是互相关爱的意思。我们教室在四楼,饮用水的水源在一楼,在需要送水时,我们班的同学就会组成运水接力队,你搬一层,我接过来再搬一层,这就是团结,这就是互助,这就是关爱。

师:掌声送给他。刚才这段话里,大家听出来了吗?班级的口号就是经典,他先引经据典,然后呢,马上用真实的例子说明自己为什么喜欢这句话。很好,你真会学以致用,以后会越学越多,越学越好。

生2:我最喜欢第三自然段中一句话:“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读了这句话,让我想起一句名言:“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有一次,我和爸爸、妈妈出去吃饭,点了一碗汤,吃的时候,随口说了一句“这汤有点儿咸”,旁边一个服务员阿姨听见了,马上拿了一张意见征询表让我们填,让我们对饭菜的质量提意见。我觉得他们这种精神十分可贵。

师:同学们,刚才他的这段话中,有没有引经据典?(生接答:有)有没有举例子?(生接答:有)这个活生生的例子同样会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他说得十分生动。再次送上我们的掌声。

林老师让学生抓住让自己心动的句子,写写体会、感受,并要求试着运用课上所学到的引用、对比、举例的方法。这个“点”选得好,既可以“从读学写”,又能“以写促读”。更难能可贵的是,为了降低练笔的难度,林老师以自己远离家乡来到杭州学习的感受作为引领与示范,简短、动情的感言中巧妙地运用了举例、对比与引用等手法。设计之精巧,运用之得当,不能不让人叹服.

(五)根据课文进行改写,安排笔练

根据课文的内容,按某种需要把原文加以相应的改动,用不同于原文的表现形式,把原文的内容表现出来,也是一种很好的练笔形式。可以改变文章体裁,如把古诗改写成记叙文;可以改变人称,比如把《再见了,亲人》中第段的第二人称“你”改为第三人称,直接以“小金花”来写;还可以改变原文的结构,比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倒叙写法,可以让学生尝试用顺叙写法来改写。尤其是在语文教材中,每册都编排有古诗。古诗的特点之一是语言凝练含蓄词句或段落之间跳跃性强。可以引导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将这些古诗改成写景或叙事的现代文。这对于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所描述的意境,提高写具体、写细致的技巧很有帮助。比如可以将《暮江吟》改写成一篇写傍晚到夜晚江边美景的文章。将《赠汪伦》改写成一篇以“送别”为内容叙事的文章。有的诗,还可以想象作者创作的过程,用自己的语言具体描述出来。下面就是一位学生改写的《游子吟》:

游子吟

夜已经很深了,天空的月亮像镰刀似的挂在空中,发出冷冷的月光,像给大地披上了银纱。窗外风吹着树叶发出了“沙沙”声,流水发出的“哗哗”声。哪户人家的院子里发出“汪汪”的狗叫声,像在响奏一只大自然的交响乐。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此去应试不知命运怎样?如果落榜能不能安全回家,最担心的还是老母亲。——咦,母亲房间的灯怎么还亮着呢?这么晚了,她在干什么?不行,我得去看个究竟。我来到母亲门前,轻轻推开门,发现在昏黄的油灯下,母亲正在不顾辛苦地为我缝棉衣。看!母亲的脸上布满了皱纹,两鬓又添了许多“银丝”,背也变得特别弯了。

她左手拿着衣服,右手拿着针,针在衣服上不停地穿梭着。老母亲已经两眼昏花了,缝了一会儿,就要把衣服拿到眼前,仔细地拿上一会儿,还自言自语:“哎,还是不行,不行,针脚不够密,这个孩子去京城赶考,至少要半年才到,我一定要缝一件耐穿的衣服给他。”说完便又继续织了起来。

我看到母亲的样子,忍不住说:“娘,这么晚了,怎么还不睡?”母亲看着我,对我说:“我习惯了,你快去睡吧。”我看着母亲一天天变老,还在为我的事操心。想到这里,泪水不争气地从我的眼睛六流出,母亲都为我的事忙了大半辈子了,我却什么事都不能为母亲做……回到屋中,想着母亲憔悴的样子,渐渐进入了梦乡。

第二天,我起了大早,没想到母亲起得比我更早。她帮我把行李整理好,又拿了一件新衣服,对我说:“穿一穿,看合不合身?”吃完早饭后,母亲把我送到村口,叮嘱我说:“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一定注意安全,别饿着,冻着啊!”这时,我看见母亲眼里布满了血丝,我又一次热泪盈眶。我转过身,正想迈脚赶路,忽然发现地面小草上的点点露珠,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看着这小草,这露珠,我觉得母亲对我的爱就像阳光一样无私,让我这棵小草得到生命,茁壮成长。

母亲这比山高,比海深的养育之恩,我用什么来报答呢?

这时,我不由地脱口而出: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

从古诗“游子吟”改写的习作,可以看出小作者在改写的过程中习作来看,把握了下面几点:一是首先认真阅读了原文,抓住了原文的主旨,也就是作者对母亲的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然后按原文的思路改写成文。二是充分体现了改写文章的体裁特征。改写后的文章改掉了诗歌语言短小、精悍、押韵等特点,采用叙述的语言来表现原诗的内容。三是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具体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创作这首诗的过程,形象地表达了原文的中心,把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总之,我们在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改写时,要让学生紧扣题目要求,在认真阅读原文的基础上,在体裁、人称或结构中的某一方面作相应的改变,展开合理想象,把原作的主要内容溶化在自己的语言之中,重新表达出来。应注意不要照抄原文,也不能随意扩展和虚构,以致改变原文的主题思想。

(六)从运用的角度进行词句教学,连带“笔练”

心理学家朱智贤曾指出:“在儿童语言发展过程中,有很多积极词汇(或称主动词汇),既能理解又能运用的词,也有一些消极词汇(或称为被动词汇),即或者对词义不十分理解,或者虽然有些理解但不能使用的词。教育的任务,就在使消极词汇不断转化为积极词汇。”(朱智贤《儿童心理学》)小学语文课本无论哪种版本,所入选的绝大多数是名家名篇,在语言文字方面堪称典范。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加强词句的教学,尤其是在引导学生品味﹑揣摩﹑感悟的基础上,适量安排一些运用环节,可以促进学生对词义的理解,并内化为“积极”的词汇。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执教《水上飞机》(苏教版第六册)一文时,对“究竟”一词,是这样进行:

师:想一想,你遇到过需要问个究竟的情况吗?  (学生联系情境练说句子)

生1:我发现公路上有一群人聚在一起,我想去问个究竟。

 师:明白了,最好换个词——“看”个究竟。

生2:爸爸的房间不让我进,我想看个究竟。

师:老师建议,再换个词——“探”个究竟。

出示句子:“每年春天,杭州究竟有多少游客,谁也说不清楚!”

师:这句话中,“究竟”可以换成哪个词?

生:“到底”。

师:对,开始几个句子中的“究竟”都表示“结果”,这个句子中表示“追问”。生活中有什么问题要追问的?

(学生围绕“追问”的意思说了几个句子)

 师:看黑板,于老师写三个词“恐龙”、“外星人”、“难题”,任意选词,写几句话,用上两个“究竟”,一个表示“结果”,一个表示“追问”。

  (学生写,交流)

对于“究竟”一词,于老师采用了“四步走”:先是以“遇到过需要问个究竟的情况”来引导学生联系情境练说句子,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语言交际的环境中初步了解了词义;紧接着出示句子,让学生进行换词训练,进一步掌握词义;然后从“究竟”表示“结果”的意思引向表示“追问”,继续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用“究竟”来说话;最后出示三个词,让学生任意选词,写几句话,用上两个“究竟”,一个表示“结果”,一个表示“追问”。这样,立足于运用,引导学生理解词义,进行“说”与“写”的训练,同时十分注意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及时且非常到位的纠正与点拨,“究竟”这个词给学生的印象肯定是很深刻的,这样,“究竟”才有可能真正被学生内化。

利用词句教学安排“笔练”也可以先写再议,以“写”促“读”。有一位老师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当学生读到“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饱含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时,有个学生举手问老师:“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老师先让学生展开讨论,此时在班上形成不同的见解,引起了争议。老师灵机一动,结合前些时候进行的写人物外貌的习作,穿插了一次“笔练”:“你在生活中见过饱经风霜的人吗?怎样从外貌上看出他是一个饱经风霜的人呢?”要求学生写出这饱经风霜人物的外貌来,然后介绍给其他同学听。对于这样的练习学生兴趣盎然,纷纷发表见解,老师适时进行点拨指导,最后学生对“饱经风霜”词义的理解达成了共识。从局部看,这个环节似乎影响了阅读的流程节奏,分散了阅读的注意力。但从整体的视角与实际效果来看,却是十分得当的。学生既准确地把握了“饱经风霜”的词义,又联系了生活实际,进行了写人物外貌的练习。这种结合语言实践,从运用的角度来理解词义,经历了一次从内化到外化的全过程,所形成的印象将一定是非常深刻。

(七)精选部分课后思考题进行“笔答”,兼顾“笔练”

课改之前的小学语文课文后面安排了大量的问答题,课堂上老师几乎每题必问;课后学生每题必答,造成学生沉重的课业负担。根据课标精神编写的教材在这方面做了较大的更动。以人教版为例,一、二年级的课文的后面除了个别“想一想”的思考题外,一般不安排问答题,而是以“旁白”的形式,提出一些启迪性、拓展性的思考题。从三年级起开始安排问答题,但比重比过去大为减少。其主要目的是作为学生阅读的与老师教学的提示,大量的是“说”的练习,例如“我们来交流一下,课文中的白鹅有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些特点的。”(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白鹅》)

怎样充分利用这些题目,更好地发挥这些题目的作用,很值得研究。现在有一个倾向,所有的思考题、讨论题、问答题一概当作“说”的练习,课堂上说说而已,从不以书面作业的形式来完成。这样处理好吗?笔者不敢苟同。课改前的“每题必答,且大量笔答”的做法固然不可取,现在的 “均不笔答”的作法也不尽合理。我认为,书面回答问题,也是培养书面表达能力的一个途径。一个完整的问题答案,往往是一篇文章的雏形,精心指导学生书面回答问题,既可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条理性、逻辑性,也可以潜移默化地渗透写作技巧的训练。实际上,学生将来成为作家、记者的毕竟少数,大量的更需要的是应付各种社会现实需求的“实用性”文字表达能力。而书面回答问题,能有效提高这种能力,对于将来写实用性的文章很有益处。

因此,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不妨精选一些问题,指导学生进行书面回答,以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夜莺的歌声》课后第二题:我们来讨论讨论,“夜莺”是怎样巧妙地与敌人周旋,为游击队传送情报的?此类问题属于“简要复述”的类型,回答时必须对原文相关的内容进行高度概括、提炼,再组织语言,有条理地表述。进行此类问题的书面回答,对于进行“缩写类”的练习很有帮助。再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后有这样一道题:课文讲述的事情很感人,我想和大家说说自己的感受。指导学生展开讨论,然后写下来,可以为将来写读后感打基础。还有一些题目也可以让学生在预习时动笔写一写,先写后说,课堂讨论发言的质量也会更高一些。

(本文版权为作者及海峡语文网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欢迎读者转发与分享。)

 

 

作者简介

 

陈宝铝

福建省语文学会副会长,小学语文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福建省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长期悉心探究小学语文教学,在“整体性阅读教学”“语文基本功训练”及“作文整体训练”等课题方面颇有造诣。曾担任北师大版、人教版《小学作文系列训练》主编,编撰出版《读段·写段》《从课文中学写作文》等40多本教学辅导用书,在CN刊物发表教育教学论文200余篇,著有《本色语文》《小学阅读教学案例比较》等教学专著,应邀在省内外进行学术讲座百余场,深受好评。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