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王兆芳:应试背景下的作文策略

发布时间:2015/9/28 12:06:09

(一)

“作文策略”前加上“应试背景”,是出于无奈。我也希望,写作,最好是自由的、真情的、个性的、私密的,是人生的多彩展出、人生的意义寄托,甚至是生命的延续,但应试重压下的、嗷嗷待哺的中学生,有福消受这种写作的乐趣吗?他们在考场上的写作自由吗?他们会在试卷上写下真情的、个性的、私密的文章吗?他们学习写作是为了体现的生命的价值,还是为了钓取得那一张珍贵的升学凭证?如果你了解当今中学生和广大家长的渴望,你就不能漠视他们的生存需要,你就不能不考虑“为生存”的写作;而那种“为生命”的写作只能当作一个难以实现的美好理想,埋藏在心灵的深处。

写作一旦进入考试,就和平时有很大的不同。一篇作文,必须在规定的地点(考场)、规定的时间(约一个小时)、规定的要求内完成,而停留在评卷者面前却只有约30秒钟。30秒钟内,你的作文如何吸引评卷者的眼球、博取评卷者的好感?

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换位思考。要从“作者”的角色跳出来,站在“读者”的角度来考量。假如你是评卷者,你要在30秒钟内评判一篇文章,你希望看到怎样的文章?

首先,这样的文章必须是书写工整、卷面清洁的、少有错别字的。这是一道必须逾越的门槛,否则别想取得好评。书写时多一划、少一点、涂改几下,在平时是小事,但在考试时就可能关系大局。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在特殊情况下更是如此。“30秒”就是特殊情况。假如你是某单位的老板,面对众多的应聘者,你要在30秒内决定他们的去留,你能不注意他们的细节和外表吗?你能容忍他们诸如纽扣扣错、脸没洗干净的小节吗?如果他们解释说“我平时都很注意的”,你会相信吗?你有时间听吗?你有时间深入了解吗?所以,写错别字就像纽扣扣错,卷面不清洁就像脸没洗干净,一个字多一划、少一点就像身体某个部位有残缺一样,总会影响评卷者的情绪,绝非小事。书写不求“漂亮”“潇洒”,只要工整就好了;卷面可以涂改,但涂改要谨慎、细心,不影响卷面清洁。尽量不写错别字。如果开篇就出现了若干错别字,内容再好也很难取悦评卷者了。

另外,从现象上说,你见过一向书写工整、卷面清洁的、作文却写得很差的同学吗?很少。反过来,你见过一向书写不工整、卷面不清洁的、作文却写得很好的同学吗?也很少。这里一定有奥秘、有规律。如果深入探究,你就会发现,一个学生,如果他在意字的一笔一划,在意字的准确、工整,在意卷面的清洁,讲究书写的美观大方,他可能就是一个细心、严谨、有较高审美能力的人,而细心、严谨、有审美能力正是语文(包括作文)的内在素养之一;而是否具备这样的素养,是决定作文品位高低的要害。所以,培养学生书写工整、卷面清洁的习惯,表面上是关注细枝末节,实际上可能触及了语文的内涵。

其次,这样的文章必须是立意鲜明、准确的。我经常问学生:“你能用一句话说出你的文章的观点吗?”好多学生都是支支吾吾说不出来,或者必须用好几句话、甚至一大段话才能把该文的观点讲清楚,可见这样的文章立意不够鲜明。“立意鲜明”不是写作的最高要求,而是应试作文的基本要求。在应试中,虽然在表达上可以含蓄,不一定要直接亮出观点,但作为作者,要很清楚自己要表达什么;而传达给读者的,也必须是很清楚的某个观点。如果不能迅速、明白地告诉评卷者你说的是什么,那评卷者就会像老板对那些支支吾吾、不知所云的应聘者下逐客令一样,弃卷而走。所以,不要和评卷者捉迷藏,因为评卷者不一定有那份耐心和兴趣。

那么,如何做到“立意准确”呢?我有一个简易的方法:开篇大而化小,收尾小而化大。开篇大而化小,是为了避免泛泛而谈。比如,你面对的是一个谈“人生”或谈“爱国”的大话题,你就要想办法找到一个小角度,或从一则故事入文,或从身边的一件小事入文,或从一段细节描写入文,写出自己的真实、独特的体会,而不要傻乎乎地、直接、正面地论“人生”、论“爱国”。你论得清楚吗?你能有新观点吗?你在考场上举得出足够多、足够新的材料吗?这样的大话题,恐怕是大学者几本书都论不完的,而作为一个学生,如果直接、正面地来论述,只能泛泛而谈、人云亦云,讲空话、大话甚至讲假话。收尾小而化大,是为了避免话题转移。因为如果从小角度入文,整篇文章就可能只讲那件“小”事,而忽略题目圈定的“大”话题。比如,要谈“爱国”话题,你可以从你身边的某件小事(如捐款)或某个普通人(如爱国的爷爷)入文,但不能只讲“捐款”或“爷爷如何爱国”,否则话题就可能变成“论捐款”、“谈爷爷”了。这时,不要忘记“小而化大”的技巧。因为“爱国”的话题,是一个普遍性的大话题,“捐款”、“爷爷”只能是为了论述该话题的例子、材料而已。一篇文章怎能只有一个例子或一则材料呢?所以,不能单写“捐款”、单写“爷爷”,还要写其它的事件、其它的人物;在论述要时时指向“爱国”话题,至少应该在文末回归该“大”话题,就不会犯转移话题的毛病了。

接着,这样的文章必须文体特征鲜明。一般来说,考试要求“文体不限”或“文体自选”,但不等于可以不管文体。每种文体都有各自的特征和要求,比如,议论文要写得有观点、有例子、有逻辑、有层次,记叙文要写得细节具体、情节曲折、人物形象丰满,说明文要写出说明对象的特征,要注意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等。文体杂糅往往带来写作目标涣散、重点不清、蜻蜓点水、语焉不详等毛病。记得有一次全国性演唱比赛。有一个歌手唱得很投入,观众也很认同,掌声雷动,但评委的打分并不高。该歌手很纳闷,问评委其中原因。评委反过来问该歌手:“你是通俗唱法、民族唱法,还是美声唱法?”该歌手说:“我是几种唱法糅合一起。”评委又说:“能把这几种唱法完美糅合的,全国只有几个。你确定你就是其一吗?”歌手无语。同样,有些学生会认为,街面上就有许多文章区别不了文体,有许多名篇也界定不了文体,所以自己就写没有文体特征的文章。这些学生可能受到了某种误导,认为自己的文章可以和这些作品相比较。其实不能。这些作品大部分不是为了应试,虽然也要顾到读者的感受,但可以“自言自语”“自娱自乐”,可以不太在意读者打分,更不需要读者在30秒内给予评判,它们和应试作文有天壤之别。当然,在考试中,那种超越文体、超越应试规范的优秀文章也是存在的,也是值得期待的,但毕竟是少数。你确定你的文章就是其一吗?你知道那样的文章是怎么写出来吗?你敢冒那样的险吗?

再次,这样的文章必须结构清晰、一目了然。糊成一团的文章,耗费评卷者的时间和精力,使评卷者厌倦,而结构整齐而又有点变化的文章,会使评卷者悦目爽心。整齐,是为了容易阅读;有点变化,是为了避免板滞。许多经典艺术,不是也体现出“整齐而又有点变化”的特点吗?所以,这样的写作要求,是为了迎合评卷者的口味,在不经意间,或许也能契合某种艺术原则呢!

最后,这样的文章必须语言明白、规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可见,语言运用的要求首先是准确,其次才是鲜明、生动。如果连准确都做不到,却追求生动、有文采、有个性,就难免矫揉造作、虚情假意、不知所云,甚至病句连篇。陈日亮老师就曾专门撰文批评这种文风,(参见陈日亮《呼唤严谨求实的语文学风》,《中学语文教学》2003年第3期)认为这些文章看似“满纸烟霞、才思横溢”,但“一旦遇到说明或议论的话题……真要准确地定义,充分地论证,严密地表达,老老实实地以理服人的时候,恐怕就招架不住了。”所以,学生作文一定要有读者意识,不能只顾“怎么写”,还要顾到“怎么读”,要让读者读得清楚,看得明白,没有歧义,没有阅读障碍,否则,就达不到写作的目的。当然,要做到语言准确、明白、规范,对有些学生来讲,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言不达意、罗嗦、不连贯、不得体、不准确、成分多余或残缺等语言毛病,已经成为他们的习惯,就如有些学生写字,一下笔就涂改一样。一旦这些细节养成了习惯,就很难改了。如果再不注意,习惯就可能养成性格,而性格就决定命运!还是让我们回想老《大纲》里的那几句老话——“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字要规规矩矩地写,练习要踏踏实实地做,作文要认认真真地完成”,或重温千年前韩愈说过的那句话——“文从字顺各识职”,或者再回味一下几十年前毛泽东的话——“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夫不可”吧。

以上几点,你或许觉得太功利。但功利,是目前难以回避的教育现实。你或许觉得太浅,但浅,不等于不重要。浅,可能熟视无睹;浅,学生容易明白;浅,更能体现对应试重压下的中学生的关怀。如果,有一天,真能够从浅处教语文,对我来讲,那不是羞耻;对学生来讲,将是功德无量的事。

至于对作文 “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 的要求,是更高层面的问题,请看下文。

 

(二)

但,一流高手仍有追求,仍有空间。

请看下文:

珍珑

(2006年高考福建优卷,话题为“留点空白”)

古有善弈者,居山林中,生平于战,未尝败绩。世人疑为神也,诣之者甚蕃。然其居无定所,人寻而不得,皆郁郁而反。脾性怪异,不喜人众,好冷清,一入棋,则物我皆忘。年过半百,不欲没没无闻于后世,遂穷毕生心血,布一残局,望后人破之。局成之日,呕血而亡,双目凹陷,发尽白矣。千载百岁后,境随时迁,局已失传,世人寻之,均不得。

时至乾隆十二年秋,局乍现于清觉寺。帝弘历好弈,闻之,欣然前往。清觉寺建于孤峰之巅,终年积雪,鸟兽不至。帝叹曰:“地势且险如此,则复棋局耶?”全寺上下,陈设简陋,人止一老僧而已。僧引帝至局前,见局虽古而不污,莹白光亮,皭然如纸。帝执白,僧执黑,局开矣。

帝见局中白子似通未通,似死非死,甚怪。思忖良久,落子于“去”位七九路。僧赞曰:“吾皇不争小而争大,不落‘上’位落‘去’位,智也!”遂以黑子应之。帝落子于‘去’位八八路,笑曰:“朕君临天下,岂为锱铢必较之人?”僧应黑子,曰:“请恕老僧之韪,吾皇可谓之‘智’者,而不可谓之‘慧’也。”帝曰:“何也?”对曰:“佛祖之修证法门为‘戒、定、慧’,《楞严经》云:‘摄心为戒,因戒而定,因定发慧。’吾皇之棋,张扬有余而收敛不足,此无‘戒’也。既无‘戒’,何来‘定’,何来‘慧’?”帝不语,颇不以为然,落子“去”位七六路。如此十余回合,“去”位白子尽死矣。僧曰:“《法句经》云:‘胜者尘怨,负者自鄙,去胜负心,无诤自安。’吾皇以为如何?”帝曰:“喏。”

帝低首苦思,反击‘平’位七三路。僧赞曰:“不入旁门,直攻要害,妙!”遂应黑子,以攻势化攻势。良久,帝不落子,僧问曰:“吾皇何故踌躇?”帝曰:“若攻,则七三路白子必死;若保,则失先手。是故踌躇。”僧曰:“何不弃此子?”对曰:“此子乃进攻关键,弃之,则攻势不存。”思付再三,落子七四路,保子。然帝先手已失,止十余回合,“平”位白亦尽死矣。僧曰:“经中有云:‘或有来求手足耳鼻,头目肉血,骨髓身分,菩萨摩诃萨见来求者,悉能一切欢喜施与。’此大善也!白子只求自保,此无‘善’。无‘善’,焉能胜?”

帝弃子认输。僧曰:“吾皇非破此局之人。”帝问:“然则何人可破此局?”僧不答,反问曰:“‘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盛,为人生八苦。吾皇以为,何为最苦?”帝曰:“求不得。”僧笑曰:“八苦之源,皆为人也。人有欲,则有苦;人无欲,则无功。世人求有功亦求无苦,均不得,诚不知其无‘空’也。所谓‘空’者,心中之空,人中之空,世中之空,无张无敛是为空,无胜无负亦是为空。留空于心,则明得失;留空于人,则无胜败:留空于世,则无苦有功皆可并存也。破此局之道,盖留‘空’耳!”

帝默然,有所悟。遂回宫,下旨拨款修寺。然峰巅己空,止余白雪。人寻寺,皆不得。

本文古文功底深厚,用字讲究,如“蕃”、“皭”等;叙述简约老练,富有韵味,如“局成之日,呕血而亡,双目凹陷,发尽白矣”,“帝执白,僧执黑,局开矣”“然峰巅己空,止余白雪。人寻寺,皆不得”等,似有姚鼐《登泰山记》之风;大篇幅铺垫,仅在篇末点题,即“破此局之道,盖留‘空’耳”,才与材料挂钩。铺写耐心,立意高远;棋艺高超,佛道深刻,行文中似乎挟裹着一股侠气,且有大量准确具体的引用,令人叹服。奇文也!

这样的文章从何而来?

高手,不靠小技。

高手,超越规范。

高手随手出招,就是高招。

无招胜有招。

高手,不能乱学。 

那么,如何成为高手?

——寻找更高的高手。

更高的高手在哪里?

——在阅历里,在阅读里。

阅历是让生活中的高手提拔你;

阅读是借用别人的阅历提拔你。

但阅历不可强求,所以高质量的阅读是中学生自我提高的唯一经济可行的途径。

 

阅读是什么?

阅读是深潜,是储备看得见的知识,储备看不见的能力、情绪、眼光、境界、个性、素养、气质、风格等等。而这些看不见的部分,正是一篇文章超越另一篇文章的秘密所在。

笨企鹅如何从水中上岸,给了我们许多启发。

纪录片《深蓝》,详尽地展示了企鹅登陆的过程:

在将要上岸时,企鹅猛地低头,从海面扎入海中,拼力沉潜。潜得越深,海水所产生的压力和浮力越大,企鹅一直潜到适当的深度,再摆动双足,迅猛向上,犹如离弦之箭蹿出水面,腾空而起,落于陆地之上,画出一道完美的弧线。

面对陡峭、光滑的海岸,你如何上岸?你是一只能飞的鸟吗?如果不是,你是否拼命往上爬,但一次又一次掉下?企鹅的深潜,表面上不是对准“岸上”(类似从初一就对准中考,然后每周一张中考模拟卷;从高一就对准高考,然后每周一张高考模拟卷),好像是在不务正业,是在使用“反力”,但它是在养膘、长毛,是在积蓄能量;当有急切需要时,就能迅速转身,化浮力为向上的动力,迅速窜出水面,划出一道完美的弧线,“上岸”了!

这就是企鹅的策略。

本文版权为作者及海峡语文网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欢迎读者转载与分享。

 

名师简介

 
 

 

王兆芳,福州一中语文教研组组长,福建省语文学会常务理事,海峡语文网顾问,福建省语文读写能力评测中心委员,《作文通讯》编委,《海峡青少年读写》编委,福建教育学院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研究员。

主编福州一中学生优秀读书笔记集《爱上阅读》,已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主编福州一中学生优秀作文选《作文精华》第十、十一辑,已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编辑《邓拓读本》,已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