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海峡语文网微信二维码
关闭
海峡语文网商城二维码
欢迎访问海峡语文网,今天是:

【阅读技巧】巧妙把握诗文中情感

发布时间:2015/10/12 14:19:44
1
看首段定基调

 

文章首段往往具有为全文确定感情基调的作用,因为它是作者文思的起点,下文所有的感情变化都围绕或沿着它向下发展,首段写景,一般是借景抒情,景中含有作者要抒发的感情,有些作者更是抛开“借助景物”的手法而直截了当点明情感,此时要注意其中表感情的词语。

如赵丰的散文《帕斯卡尔的芦苇地》一文中首段:

 

“在所有的植物中,我最喜欢的是芦苇,我曾想,如果有一片芦苇地,我也许会把生命匍匐在其中。”

 

 

作者毫不掩饰自己对“芦苇”热烈的爱意,“最喜欢”,“生命匍匐在芦苇中”,愿全身心地投入芦苇的怀抱,用语直白,这样就奠定了全文“赞颂芦苇精神”的感情基调。

 

2
品画面见真情

 

文章要写得具体生动,离不开描述景物的画面,借助画面,为读者展现的是一幅幅有形、有声、有色、更有情感蕴含在其中的具体可感的内容,想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就要品读画面中自然景物的特点,分析其中人物形象及活动背后的意味。

如郁达夫的散文《江南的冬景》,作者为表现江南冬景的美好,为我们展现了五幅画面:曝背谈天图、冬郊植被图、微雨寒村图、江南雪景图、旱冬闲步图。作者从不同角度,刻画了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不同天气下的江南的冬景,午后的温暖,蕴藏生机的大地,雨中的迷蒙,下雪前后的情趣等,表现了作者对江南冬景的钟爱。其中的“微雨寒村图”,作者运用白描手法,略加点染,长桥流水人家,孤村细雨疏枝,小船茅屋酒客,恬淡幽静至极,文中有画,画中有情,一切画语皆情语。“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从中足以看出作者对江南冬天的无比喜爱之情。

3
传情的句子连成线

 

一篇好的诗文,随着内容的变化,其蕴含的情感也在不断升华深化,即诗文作者的感情一直处在流动变化当中。有些文章,诵读后我们会惊奇地发现,首段和末端所写所思内容、情感已经大相径庭,之间不知经过多少进层、转折、扩展的过程。高明的作者是用文字做“线”在引领你我进入文字美、人情美的世界。我们在阅读时可以有意寻找作者表达情感的句子并串联起来,当把散见于各段的这类句子连缀在一起时,你就洞察了作者情感变化的全程。

如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

 

开篇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哀愁;“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暂时的喜悦之后:“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回归哀愁;想起采莲:“采莲。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 ——再让自己快乐起来;想过后返家,“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最终排遣哀愁失败,又回到现实中的悲愁中。

 

 

 

筛选出以上句子并加以理解,可知作者是在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之间游走,时而哀愁居多,时而喜悦占上,排遣哀愁而不得实现,强作欢颜而只维持一时。夜游荷塘,实在是朱自清这一类文人追求宁静,期盼获得解脱的一次心路历程。

4
借助表达手法表现情感

 

作者不直接书写其情感,而是借助某种手法含蓄表达。此类手法大致包括:欲扬先抑、虚实相生、两相对比等。

明确划分“抑”、“扬”各自所在的部分,重点把握“情感昂扬处”。如杨朔的《荔枝蜜》就采用“欲扬先抑”:作者先叙述小时候上树掐海棠花,被蜜蜂蜇的痛苦经历,再见蜜蜂,“总不怎么舒服”。后来参观了养蜂场,看到了蜜蜂酿蜜的辛勤,作者写道,“我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就在当天夜里,作者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虚实描写,对事,对景,实写和虚写都是相互映衬的,实写指直接正面表现发生的,虚写指想象与侧面暗示,要做到虚处实写、实处虚写以表情感。柳永在《八声甘州》一词中写到:“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佳人急切盼望丈夫返回家园,她们梳洗后在楼头眺望,总以为那出现在地平线上的就是丈夫的归船,等到近前,方知错认了。这两句完全出自词人的凭空想象,而词人虚处实写,将佳人“望舟”动作写得逼真,将其中的深情表露无遗。词人想像着佳人在想自己,同时不就是词人也在想着佳人吗?从对方着笔,巧妙表达了词人思佳人的深情。

 

(作者:田博,来源:育星教育网)

评论回复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提交

读写教材
更多>> 每周一评
更多>> 在线作文辅导
点击排行
语文学习评价权威门户